新西兰华人天才少年的不凡成长路 折射关于“天赋”的深层思考
发布者:中文先驱报
我要编辑
推荐进入论坛
进入我的随笔
时间:2019-07-30 07:31
Tristan Pang 和父母,Thomas 和Elaine。图片来源:NZ Herald
新西兰中国城网 网讯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报道 上周二(7月23日),新西兰电视台(TVNZ)播出了一部讲述天才儿童的生活的纪录片。英文《先驱报》专栏作家Greg Bruce见到了片中的“巨星”之一——华人男孩Tristan Pang,带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个天才少年的不凡成长路,同时也让我们深思何为天赋这个问题。
天资聪颖的全能少年
两岁,对于这个年纪的幼儿而言,根本谈不上写作能力好不好的问题,但Tristan却已然不一般,他的妈妈已经完全能明白他想表达的内容。而且,就在这个时候,Tristan已经比妈妈更擅长玩数独游戏了。大约就在同一时间,他甚至已经开始做起了基础代数题。
那一年,妈妈给他买了最畅销的逻辑拼图游戏《尖峰时刻》(Rush Hour),这是一款益智类滑块游戏,面向的是“8岁至成年”的玩家。这款游戏共有40种不同关卡,难度会越来越大。在亚马逊上,许多玩家都评论说,即便是成年人,在玩高级别关卡时也会感觉极其难。然而,Tristan的妈妈却说,他勇敢接受了挑战,并且一口气就完成了所有40个关卡。
在Tristan开始学会讲话后,当他开始给父母讲自己床上放着的书籍的内容时,他的父母就意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儿子已经能自己读书了。
很明显,还在婴孩阶段的Tristan就已经与众不同了。在Tristan只有一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妈妈开车带着他出门旅行时,他突然开始尖叫,用手指指着某个方向,妈妈意识到,儿子是在告诉她,她错过一个转弯的路口。要知道,小小年纪的Tristan那时只去过那个目的地一次而已。如今已经长大的他回忆说,当时他之所以有那样的动作,并非与记忆有关,而是与他的视觉空间技能有关。他曾在接受Mensa杂志采访时说:“即使是现在,当我们开车去一个新地方的时候,我的父母也很少用GPS,因为我就是他们的GPS。”
9岁时,他在剑桥国际考试的IGCSE数学考试中获得了97%的优异成绩。参加这项考试的基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而他毫无意外地成为了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小的参考学生。
在Tristan还在小学的最后几年里,老师就已决定让他自学,因为这个天才少年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那时,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在家学数学上,跟学校布置的作业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爸爸妈妈每天不得不逼着他睡觉,这样他就不会熬夜几小时就为做出数学题来。妈妈Elaine Pang说:“我们实际上在做与其他父母相反的事情。我们总是叫他去玩,让他去看电视。”
遇上如此天资聪颖的孩子,就连Tristan的母校——Ficino小学的校长Peter Crompton都不得不感叹,他在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许多教育机构任教,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学生”。Crompton说,很多孩子的天赋往往表现在一个领域,他们在另外的领域却不太在行,然而对于Tristan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所有领域,包括在社交方面,都是全能的。”
Tristan在12岁的时候就结束了在Ficino的最后一年学习,并跳过了整个高中阶段,直接进入了奥克兰大学。由于他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妈妈不得不一直陪在他身边。14岁时,他就成为了大学的一名助教,教着比他大好几岁的学生。去年,年仅16岁的他以全部科目至少为A的成绩,还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获得了满分,圆满完成了理学学士学位课程。
Tristan的特殊天赋
天才真的是一个很难解释的名词,因为它的表现形式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但有时你可以瞥见一些可以定义这个名词的蛛丝马迹。例如,Tristan的家不仅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办公室兼录音室,在这里,他会为自己的Planet FM电台节目Youth Voiceswith Tristan Pang录制采访。墙上挂着两个巨大的白板,上面写满了长到吓人、令人费解的数学公式。
在Bruce参观的那天,他注意到白板的底部单独列着这样几行小等式:
B3-X3-Y2+X[笔迹无法辨认]
1+1=2
1+2=3
1+3=5
因此1=0,嘭!!”
Bruce问他这个方程是什么意思。Tristan看起来有点尴尬地说这只是个玩笑,然后开始擦掉那几行字。他说,他喜欢观察不同的组合方式,看看不同事物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当他开始处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经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当我继续做下去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道题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或者说问题的结果真的很好看——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做数学。我们做数学是因为它有用、有趣、好看。”Tristan说。
在为《高罂粟花》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他谈到了更多有关数学的感触:“我相信数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想象力流动,确保我们可以创造美丽的艺术作品。我从来不需要真正记住任何数学知识。一旦我看到了全貌并理解了概念,我就可以解决问题并应用它们。”
“我不觉得数学难,因为我不是在学校学的数学。我只是出于好奇心,会自己探索数学。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能在任何地方看到‘数学’的存在。”
什么是天赋?
Tristan被归为“天赋异禀”的孩子,然而这个标签给予的是全球前2%的人口,代表着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Tristan这样儿童。显然不是。真实的现实是,在新西兰这个国家,即便是世界知名的原子核物理学之父Ernest Rutherford也上过高中。不过,这并不是说新西兰从来没有过像Tristan这样的人,只是我们对待天赋的态度和方式都有了不同。
天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Tristan的特殊天赋——令人难以理解的天才(尤其是在数学领域方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更广义的定义是,天赋是超越同龄人,在任何特定领域被视为前10%的潜力或能力。
新西兰天才儿童协会会长Brooke Trenwith表示:“在新西兰,我们很善于察觉到人们在体育方面的天赋,但在其他领域则不然。除非你像Tristan那样引人注目......”
很难知道有多少天才儿童被传统教育中“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压垮了,现年40岁的Trenwith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她到快30岁时才意识到自己是有天赋的。
Trenwith说,他的父亲也很有天赋,但他自己却从来不知道。他15岁就离开学校,在离校前,他已经有两年时间没有在学校好好待上一整天了。后来,她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工作了几年。40岁时,他捡起了一块看起来很有趣的岩石,从此便对岩石产生了兴趣。之后,他又回到大学学习地质学。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世界矿物学专家。
时代变了,教育方法也改进了,但天赋仍然不是人们常常谈论的话题。Trenwith认为,天赋可以表现在组织能力、同理心和领导力等许多方面。Jacinda Ardern就是天才的典型代表,但许多囚犯、黑帮成员以及其他许多我们不一定尊敬的人也可能拥有天赋。
Trenwith说,当她和老师们谈论天赋这个话题时,她经常会先问:“希特勒有天赋吗?”
“这种提问方式非常具有挑衅性,但希特勒算是世界上最具天赋的领导人之一,而这也有助于打破人们认为‘天赋就是好处’的观念。‘天赋’和‘好处’并非同义词。”
天赋如何发展为才能?
天赋和才能也不是同义词,天赋可以成为才能,但只有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下才可以。Trenwith表示,天赋受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影响,要像Tristan那样发挥自身的天赋,就需要有正确的环境。
要想知道你的孩子是否有天赋,唯一真正的方法是通过心理评估,不过,这样一整天的测试评估需要花费800纽币,而这笔金钱投入不一定能换来所有父母希望的结果。Tristan的父母Elaine和Thomas的确在他上学前就带他做过这项测试。
Tristan出生在英国,他的父母意识到英国的教育体制并不适合他,于是在儿子4岁时,将家搬到了新西兰。他们研究了什么学校最适合他,并把他送进了Ficino。他们让Tristan加入了天才儿童协会。他们尽一切可能确保他抓住每一次机会。
当Tristan开始上大学时,妈妈Elaine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在校园里陪他。他们还帮儿子在家里设置了一个半专业的工作室,供他录制他的电台采访和播客节目。
在Trenwith看来,Tristan的父母做的很好。他们绝对是在尽其最大努力,为儿子创造正确的环境。
身为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必然抱有一定期望。Trenwith说,当孩子被证明是有天赋的时候,这就“相当于你跳上一架飞机,想着要去法国,然后在阿根廷下了飞机”,父母是要做出牺牲的。
写在最后
在Tristan 12岁的时候,奥克兰TEDx的联合创始人邀请他出席演讲,他也因此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演讲者。第二年,阿联酋政府为他安排了商务舱,为他支付了所有费用,安排他住在沙迦的一家豪华酒店里,并付费邀请他做几分钟的演讲。又一年后,Tristan在布里斯班举行的世界科学节上发表了讲话。在Ficino的最后一年,他是第一个在奥克兰小学校长协会圣诞午宴上发言的小学生。
Trenwith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13年的一次教育相关的会议上。当Trenwith成为新西兰天才儿童协会的主席时,她要求Tristan成为该协会委员会的第一个成员,他欣然同意。
今年3月,Tristan是奥克兰大学首批获得Kupe领导力奖学金的14名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位。这笔22000纽币的奖学金旨在培养未来致力于发展长白云之乡的领导人。
他在领英上的个人资料是这样写的:“我是一名大学生,同时也是一名本科生研究员、大学俱乐部主席、助教、创始人、出品人、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和网站管理员。我渴望改变世界⋯⋯我分享经验并激励年轻人追随他们的梦想⋯⋯发现、贡献和分享是我毕生的目标。我正努力成为一名有全球抱负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在他的家里,有这样一张他心爱的A3纸,在这张纸上,他画了一张思维导图,以自己的照片为中心,向外拓展的部分是他的成就、计划和目标,内容非常详细,涵盖了他在学术、领导、社会责任、体育其他方面的生活经历。纸张底部写着他的“长期目标”,分为两部分:“打破全球贫困循环”和“帮助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今,那张纸上已经完全没有了空隙。
他渴望改变世界。这个愿望并不罕见,但在两岁就拥有阅读能力和玩数独能力也许更加稀奇。不过,我们不能说,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如何努力让拥有后者的天才少年们去实现前者那个目标。
|
(本文为新西兰中国城网站编写所得,未经授权任何个人或者组织不得抄袭、转载、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