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城网 网讯 澳大利亚乳制品公司贝拉米因为中国市场引爆经营危机,股价被腰斩不说,还可能被恒天然收入囊中。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新西兰先驱报中文网 Kenny 编译 企业出了问题,接下来很可能是变得更糟。
对澳洲乳制品巨头、上市公司贝拉米(Bellamy’s)来说就是这样。贝拉米成立于2004年,是澳洲首个生产有机婴儿配方奶粉的公司。在圣诞前公司股价因为中国市场表现低迷而价格暴跌。
现在投资者打算囤积公司股份,将管理层全部开掉。
贝拉米曾经是澳大利亚股市的宠儿,市场价值超过10亿澳元。市场对该品牌进入亚洲市场寄予厚望。但去年12月贝拉米发布公告,称它在中国市场遭遇了“短暂的滞销”。
这个消息让贝拉米股价被腰斩,新闻首席执行官Laura McBain在新年被解雇。
新年后贝拉米公布12月营业收入预计在2200万澳元到2600万澳元,只有市场预期的4600万澳元的一半。
因此股价毫不奇怪的继续暴跌40%。
贝拉米提供的理由和圣诞前相同:销售低于预期、有机成本的成本上升、额外的市场支出。
但公司的问题远没结束,贝拉米正在遭遇股东的暴动。服装品牌Kathmandu创始人Jan Cameron、黑王子基金会的Graham Cureton还有墨尔本股票经纪人Hugh Robertson联合持有贝拉米35%的股份。几位大股东打算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把董事会一次扫地出门。
在贝拉米调低营业收入后,Cameron怒斥董事会的无能和傲慢。“他们不承认经营存在任何疏忽,也不肯承担责任。”
股东们认为McBain被解雇只是充当了替罪羊,方便董事会有足够时间和新西兰奶制品巨头恒天然重新谈判供货合同。
该合同引出了贝拉米的另一个问题:它已经成为被收购目标了吗?

恒天然向贝拉米提供婴儿奶粉的原料和混合物。恒天然已经同意将双方的5年期供货合同延长到8年,但供货数量保持不变。这有助于解决贝拉米的去库存问题。
但合同存在一个耐人寻味的条款:如果任何个人或集团持有超过30%的贝拉米股票,恒天然有权终止合同。
这看上去像是在为恒天然收购贝拉米做准备,因为它阻止了任何恒天然的竞争对手对贝拉米的竞标。
所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股价暴跌、股东造反、可能被邻国大公司收购的澳大利亚公司。
而这一切都源自它在中国市场的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