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城网 网讯 据奥克兰国际在线报道
.jpg)
华裔二代们青春朝气的脸庞
朋友的孩子从澳洲回来后,聊起大学里的生活和朋友,突然她说:“我发现自己的圈子越来越小了,我大多数的朋友都是跟我一样的人,都是在海外出生、长大的中国人,我很少有纯粹的中国人朋友,也没有太多的外国人朋友。”
按理说,他们在新西兰出生、读书、长大,跟当地人没有文化的隔阂,也没有语言的隔阂。他们的父母是中国人,他们也经常回中国,对中国不陌生。他们应该在两种文化里游刃有余,自由穿行,为什么竟然会进入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界,成了第三国的人。
她说:“我们小时候,可以跟任何人交朋友,中国人,kiwi都是朋友,年纪越大,我们越不同。我们好像三明治,把什么东西都加在一起,是一个特别的群体NBC(New Zealand born Chinese)。”
我们小时候,可以跟任何人交朋友。但是年纪越大,我们越不同。
当华裔二代遇到身份认同的问题
我在一个读大学的孩子宿舍里看到中文版《红楼梦》、《水浒》等中国名著,我觉得很惊讶,问她喜欢读中文书吗?她说:“我觉得还是应该读这些中国书,常常有人会问起我,我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没读过呢?还有人夸我英文真好,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说谢谢,我的英语本来就应该好,我倒希望他夸我汉语好。”停了一下,她说:“可能他认为我汉语好是理所当然的吧,我长着一张中国脸。”
这些成长起来的NBC,或者说华裔二代,越来越遇到身份认同的问题。当遇到身份认同的问题时,他们开始思考、面对,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拿起中文。
全世界华裔二代的烦恼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新西兰华裔二代遇到的问题,这是全世界华裔二代的烦恼,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题为《中文学校:成长的烦恼》的文章,作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华裔,叫林嘉燕,讲述了她在美国学习中文的故事。
差不多九岁时,我因为参加课外活动变得忙碌起来,中文学习只好放到周末,那是每一位华裔孩子的恐惧:周日坐在教室里,想到其他朋友正在玩,感觉非常难过。
更关键的是,我当时认为学中文没有意义:父母这么努力移民到美国,想要我在美国成功,为什么又要让我倒退学中文呢?
13岁时,我彻底放弃了周末中文课。
后来,我看到了同学写的一篇发生在上海的故事,故事里写道:这是一座急速现代化的都市,混乱中充满了生机,这里有摩天大厦和穿着西装的银行家,也有民工和藏匿于街景一隅的寺庙。
以前,我从没有把中文课本里的中国当成一个立体的地方。可当我从一个外人的角度去看中国,竟发现自己对故事中的繁杂街景和快速变化很有兴趣,不敢相信这跟课本里描述的是同一个国家。
几天后,我决定报名中文课,此时距离我13岁放弃中文,已经间隔了七年。
.jpg)
快速变化的中国上海
共同的学习中文的经历
第一天早上,我走进这个中文课教室,每个人都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周围只有ABC。课堂上老师关于我们小时候周末中文课的一席话活跃了气氛,同学们发现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都有共同的中文学习经历。
课上讨论的话题也很杂,比如:你会按中国的习俗赡养父母,还是分开住?你把成功还是高兴作为生活目的?你毕业后想追求什么事业,父母支持不支持?
中文在华裔二代孩子生活中不只是一个语言,它还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
一直到今天,我总会想起妈妈说的:“你有一天会感谢我”。曾经我并不理解,但现在终于看清,那些学习给了我一个技能组合,使我全面发展。
我曾经很努力地拒绝中国文化,但长大后投入了中文学习,最后还把专业改成比较文学,研究美国和中国文化。
.jpg)
中文的魅力
.jpg)
越来越多的外国孩子开始学中文
华裔的命运是最复杂的
我还记得中文班老师说过一句话:“华裔的命运是最复杂的,因为你活着活着会发现,你不是外国人,也不是中国人。”在这个逻辑下,我们迷失在两个身份之间,找不到路,而学中文的目的是为了拯救自己。
我想,现在把中文学好,我就具备了两个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只是从美国人的角度去考虑,也从中国人的角度想。之前我很倔强地主张美国价值观,现在我愿意考虑不一样的想法,至少争取理解它。
不管是美国的ABC,还是新西兰的NBC,他们的心路历程竟然出奇地一致。当他们遇到身份认同困惑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重新拿起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