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城网 网讯 早前新西兰统计局公布全年的通胀率为0.2%,引发从媒体到路人的一片群嘲。大城市居民尤其愤慨:明明日常开销越来越多,你跟我说可能通货紧缩?这真不是在搞笑?
之所以物价悖离人们的主观体验,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个叫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工具没有将住房支出计算在内——哪怕房贷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支出大头。房贷利息不纳入CPI,是因为央行需要通过观察CPI来决定包括利率在内的宏观政策。用利息支出来推导利率,会带来循环统计问题。
CPI的失真还在于它把新西兰人的消费习惯一刀切了。富人的支出结构和穷人显然不同,一部保时捷新Cayman跑车的降价可能抵销一千个低保户的电费上涨。这也是为什么近年CPI的走势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原因。
正因为这样,从2013年起新西兰统计局开始推出新的物价指标:家庭生活成本价格指数(HLPI)。
HLPI和CPI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将消费者细分为13个不同消费特征的群体,然后加入了住房支出数据。本月统计局发布的HLPI描绘出一幅与CPI截然不同的画面:
-新西兰正在经历明显的通货膨胀,所有群体都在体验物价上涨;
-跟高消费群体相比,低消费群体体验的物价上涨是前者的两倍,贫富差距正在扩大。
退休群体(Superannuitant)是所有群体中物价上涨得最快的,过去八年累积上涨19%(所有群体的平均值是13%)。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群体88%都拥有了自己的物业,只有12%还在偿还房贷:这意味著他们错过了整个降息周期,央行自2008年以来的降息没有让这个群体受益。另一方面他们的保费和生活开销又是最多的,两者的涨幅都快过物价。
低保户(Beneficiary)和最低消费群体(Lowest Expenditure)也经历了高于平均水平的通货膨胀,这主要是因为房租出现惊人上涨(10%-20%左右)。这两个群体基本没有自己的房产,房租大概占一个典型家庭支出的三分之一。跟2008年相比,他们的生活支出分别上升16%和18%。
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的福利政策基本都和CPI掛鉤,而过去八年CPI只上涨了13.9%。也就是说对以领取救济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低保户家庭来说,福利增长13.9%但开支增长16%:他们生活的质量实际上是下降了。
最高消费群体(Highest Expenditure)经历最小的物价上涨,9%的物价涨幅正好是最低消费群体的一半。最贫困人口的生活费上涨是最富人口的两倍,HLPI传达的这一信息显然不怎么美妙,它意味著近8年来新西兰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
最高消费群体支出主要受贷款利息、车辆购置和物业维护决定,绝大部分都和他们拥有的财产有关;最低消费群体支出主要受房租、通讯费和水电杂费决定,这说明他们的生活负担正在上升。
按揭利率下调给最高消费群体带来的收益最大,这个群体有83%都购买了房产而且正在还贷。
解读HLPI数据有一点必须注意:它描绘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像低水平的按揭利率很可能不会再持续下去。新西兰的加权平均按揭利率从2008年6月的8.8%一路下调至2016年9月的低于5%,与此同时住房抵押贷款的数量几乎翻番。有趣的是,较大债务和较低利率产生的应付利息总额跟8年前相比少了大概20亿纽币。
不过,新西兰央行最新的货币政策声明看不到近一步降息的意图,官方现金利率和银行融资成本的利差正在扩大。可以这么说:新西兰的减息周期已经基本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