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住在本地的日本妇女Noriko Collins,打算把和服设计成Kiwi式和服打入纽西兰时装节,她的创新引起了华社的注意与讨论,有些华人朋友开始有点不服气,觉得中国的旗袍穿出来那么体面,那么婀娜多姿,为何不努力一下也打入主流社会?!
在下认为这归根结蒂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可能只有中日两个民族的文化如此接近,即便说不上是同宗同源,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华人只看到日文中有许多汉字,却不知道中文里也有许多来自日本的词句,譬如让中国人纠结了近百年至今未得解决的「自由」与「民主」两词就是从日本来的。最近香港拍了一辑纪录片《日韩台樱花三角恋》,里面就有提到日人历史上曾以华为师,一些从吴国(当今江浙一带)过去的吴人,带丝绸与服饰包括裁缝技艺,所以和服以前也名为「吴服」。
和服除了沿袭传统,日本还在七十五年就制订《国民礼法要项》,将和服的穿着成为一种制式,明确规定在甚么场合穿着哪一款和服,日本人连配搭和服的发簪、木屐与袜子都有讲究。而在民间虽然与时俱进,日常多著洋服,但每遇重大庆典或红白喜事,依然有民众恪守礼制,郑重其事穿上和服。由此可见,和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是被民众长长久久穿出来的,他们懂得和服,珍爱和服也欣赏和服,生活里和心灵中都存在和服的美学与审美观,这才可以积淀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
反观旗袍,在五千年历史中它只是满族旗人之袍,与之前的汉唐服饰毫无渊源干系,即便是引入中原三两百年,在中国大陆也几经沧桑,於政治与经济的风风雨雨中时起时落。她只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过一段短暂辉煌,而至五十年代已经式微,只是在港台及海外侨社仍然有华人妇女穿着。至六十年代文革,旗袍不仅遭禁,还受到批判,要到八十年代才再现,但都是穿在一些酒楼服务员与三陪小姐身上,开衩甚高,诱惑性地露出两条白花花的大腿,那时的女人哪一个敢穿旗袍?
其后大陆的汉民族服饰曾尝试过汉服唐装的复古,但都不得要领,也无法流行。近年旗袍再度成为热门,看上去也总是官方的指引与推动多一些,大陆民间的妇女则仍以穿洋服为主,旗袍不成风气,反倒是在海外华人中闹腾了一下。
近十多年来,华人社会凡结社或举办活动,也必定冠以「宏扬中华文化」之名,内容无非是舞龙舞狮、教授中文与展示书法国画技艺,再加上中国美食,最近几年就加添了旗袍。
「宏扬中华文化」是好事,能让我们这些海外游子不数典忘祖,又能使下一代承传薪火,再者更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赢得他人的欣赏与尊重。
不过真要「宏扬」,对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通晓懂得,因为这是你的传家宝,你自己应该对她热爱珍惜,充份瞭解,如数家珍,一一娓娓道来。其次,你自己要身体力行,恪守坚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体察彰显於个人生活言行之中。最后国家与民间必须有一个礼法规定,一种制式,凡华夏子孙可依此规范自己的衣食生活与言行举止。只有在以上这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传承与发扬光大,并且为世界各国民众所欣赏喜爱与仿效,否则只能变形变质,沦为商业炒作或宣传工具,成为没有内涵的表面文章,空洞乏味,流於形式,不能深入人心,渗透融汇到社会生活之中,更无法永续经营与长久保持。
在奥克兰这个多元文化城市,任何异族色彩的文化都受到同等的欢迎与尊重,我在日本节安静的大堂里见到一个和服的摊位,两位身著和服的日本妇女似乎一点也不著意售卖,而是专注地帮欲欲一试者穿上和服,她们蹲在你身旁帮你整理,一边低声细气满足你关于和服的好奇心,一点一滴介绍有关和服的历史知识。那边厢几位也是穿和服的妇人跪在塌塌米上煮茶,毕恭毕敬演示茶道,没有艺伎舞孃搔首弄姿与鼓乐喧天,随着茶叶鲜花的清香飘来的是和风艺术东方哲学的浓浓气息,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动辄千年可考的古拙质朴。
相形之下,我们的活动稍嫌偏於大红大紫,太过喧哗,缺乏那种宁谧深沉的内蕴,我最喜欢旗袍秀,多年前也为姚玟老师的旗袍秀写过一篇散文,很感谢当下仍有这么多人坚持旗袍秀,这样做非常不容易。只是一上来十数人,个个穿得像色彩缤纷闪闪发光的圣诞树,在台上走来走去,却忽略了向观众介绍这是哪一款旗袍,哪一地的女人爱穿,这件旗袍的衣料如何,花纹图案与色彩的含意何在,适合哪一种季节或场合穿着,搭配甚么最为恰当,还有旗袍穿着所体现的中国女性之美是甚么……很可惜没有人想到,旗袍不仅仅也不应该只是表演,而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内核必须是沿袭千年深植民心的传统美学与哲学。从某种角度而言,真正的文化是极个体化的意识认知,在民族共性的广义之下,又具备许多个人的学识、修养与造诣。随着科技发达,物质丰足,教育程度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也日渐趋向精致化。希望有朝一日,旗袍或者是唐装汉服不复只让和服专美,经过有心有才之人的研究创新,国人穿出外在美,穿出内在美,文化之美,如是传统服饰必成为跨越古今兼具不同文化特质的时尚衣物,走向世界,风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