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城网 【新西兰生活网讯】似乎睡了一觉醒来,一部名叫《剩女反击战》的短片就已经在华人圈内引起阵阵海海啸,并且,引得包括新西兰、英国、美国、等诸多洋人媒体的好奇围观。
如果你还是一个三十上下款婚的女子,那么,也许几乎人人都会在问你:你都多大了?还没结婚吶?
在中国这个社会,他们都觉得,你一定要结婚,那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如果你不结婚,那就是不孝的一种。
如果你一天不结婚,你父亲死不瞑目!
……
吹(唾沫)星大法
你会是在party上某个角落那个独自神伤的背影,还有街头巷尾七大姑八大姨的异样眼神,
父母变成了白菜专卖户,在人民广场上张贴告示,写上自己的职业、年龄、学历、资产,寻觅合适的相亲对象。
这就是当今中国极其悲惨的“剩女”们的状况。
悲惨到边连洋人媒体都看不下去了。
英国广播电台BBC因为这则视频的风靡专门发了评论文章。文中援引哥大著名教授Leta Hong Fincher在《剩女:性别不平等在中国的回潮(Leftover Women: 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一书中的评论:“剩女所引发的焦虑和压迫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的剩女问题,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人口政策导致的性别失衡。
▼ BBC中国新闻:一则有关中国剩女的短片被疯转
华盛顿邮报评摘出了视频中出现的“中国父母的声音“:“你一天不结婚,父亲就不死”。
▼ 华盛顿邮报世界评论版《被疯转的视频:未婚亚洲女性并非”剩女“》
新西兰两大著名媒体也对该视频的热播进行了报道,文中记叙了视频中女孩们面对的压力和受到的责难。
▼ 新西兰当地媒体Stuff《中国单身女性反击”剩女“标签》
▼ 新西兰当地媒体Herald《中国剩女的悲惨处境》
剩女不”剩“
最近十年,从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剧《粉红女郎》中“结婚狂”唱出的“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到最近几年大热荧屏的相亲交友综艺真人秀,“剩女现象”不仅引起了华人社会的广泛关注,更成为了娱乐段子、新闻八卦所”消费“的对象。
▼ 2002年电视剧《粉红女郎》中由刘若英扮演的"结婚狂"
在不断的舆论热炒中,剩女在2007年8月成为了中国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于是,25岁到35岁的女士们获得了多项荣耀称号:
Top4“剩斗士”—有勇气!继续奋斗
Top3“必剩客”—机会已经不多
.jpg)
冬天来了,春天还在后边吗?
.jpg)
.jpg)
Top2—“剩者为王”
.jpg)
.jpg)
Top1—“齐天大剩”(世界顶级)。
能够形成一个略带贬义的中文词汇,这本身就代表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普遍不宽容。当新近有媒体曝出“27岁剩女被催婚而跳楼自杀”这则亦真亦假的事件的时候,评论中表现出的除了惊讶,甚至还有很多“理解”。
其实,晚婚化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
日本作为全世界晚婚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很早以前就以“败犬”(一个更加具有贬低意味的词汇)来形容在日本大都市,为事业苦苦打拼但没有迈入婚姻殿堂的“失败”女性。日本的父母也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为子女们寻找爱情。
▼ 2009年台湾电视剧《败犬女王》直接引用日语中的“败犬”为单身多金的女主角贴上标签
▼ Emma Watson在联合国做的关于“性别平等”的演讲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