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城网 网讯 新西兰微财经 人类太忙了,信息太多了,小编也想学Hilary Barry,到Skytower的天台上静一静。
据说从那里看出去,整个奥克兰都是宁静的,人们的足迹都是微不足道的小点。
从上面下来,立刻感受到,这两天关于外国买家的争议正扑面而来。政党间明争,媒体间暗战,很多东西让读者很混淆,所以还是分门别类地说一下:
为什么说这次外国买家的报道,是媒体立场大曝光?
因为基本的事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拿的官方报告,数据就那么多,即:
* 1-3月交割的房产中,全国3%,奥克兰4%的房产买家是属于不在新西兰交税的人;
* 在这3%和4%中,分别有约50%和60%的买家是在中国交税的人,乘一下也就是奥克兰是2.4%纯中国海外买家(即红雷哥那种)。
媒体分野在于:Stuff系统的报道:突出外国买家占比不多,选了一个最小的数据(仅3%)做主要事实:
NZ Herald系统的报道对华人比较毒,突出“60%”和“Chinese”的关键词:劈头第一句就是“Nearly 60 per cent of Auckland houses sold to foreign buyers went to Chinese investors, new data shows.”
而且这篇报道是划到政治口,由政治编辑Isaac Davison写的,他们认为这首先属于政治不是经济。
所以你就应该不奇怪为什么去年那篇“根据中国姓氏来判断奥克兰39.5%中国买家”的报道,以及等等,反正这类都是Herald拿到的一手素材:
为什么说数据出来后,大家都在找下一口锅谁来背?
数据出了,大家都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政治面就不说了,说起来更乏味。NZ Herald出的这篇很有意思,
他们发了个读者留言,来做正规报道,揭示“外国买家如何利用利用了我们的系统”:
里面有是一篇不长的读者留言,“不愿透露姓名的读者写了一封信”,描绘一个拿学生签证的外国人,如何通过本地换汇公司买了房:
"My wife is a foreign National and has been a New Zealand citizen for the last 25 years(先强调一下是kiwi自己人立场), 2 years ago, her niece came to NZ to study on a student visa and opened a NZ bank account, got an IRD number and now her family has deposited money into a bank account in her home country in an account owned by a NZ company in Auckland, (揭露学生买房途径)who in turn have now deposited the equivalent amount into the students NZ bank account, she has now brought a home here in NZ.(关于如何通过换汇公司和家里倒钱)
所以这什么含义呢?含义就是大家正在争夺那50%的“既不是公民、PR,同时也不属于在外国交税的”部分,这些人买房,到底算不算外国资金入市?
我们上个图让大家明白一点,其中橙色的是本地人,没什么争议,紫色的是“纯外国买家”也没有什么争议,蓝色的是新政前买的后来才交割的,没计算在内,也没有争议,关键是绿的,也就是占约50%的这一块,上面说税务居民,严格说是和新西兰有税务关系的人:
即50%的购买者是属于与新西兰有税务关系的人(包括工签、学生),他们不是PR和公民,但也不算在上述3%(4%奥克兰)的纯外国买家中。
Herald的这篇报道,就试图证明外国人钻的是这个空子。所以叫“How foreign buyers beat the system”。看Herald的这个用词好酸,因为政治记者写惯了:
They painted a very different picture to data produced by the Labour Party last year showing up to 40 per cent of the city’s houses were sold to people of Chinese descent, based on the sound of their last names. (Painted有指政府粉饰的含义)
为什么说数据让政府喘了口粗气?
因为这就意味着政府不太需要施行“土地税B计划”了,说不定还会要求工党就“40%华人买家”的说法道歉……一口粗气……
土地税是约翰·基两周前才刚刚提出来的,说好是为了:假设外国买家比例过高时,会出土地税作为备选方案。
现在如果出的话,等于只能限制3%(全国),或4%(奥克兰)的买家,实际意义不大,所以,今天又出现了:
提出土地税的是John Key,而现在放风“应该不用弄”的是部长,级别降了,暗示这个问题在政府内部松了一点,是不是~~
听听他怎么说土地税不用出的~~接受RNZ采访,称海外买家推高房价,是“nonsense”,”我已经说了18个月里,那种(说法)就是分散注意力。“
所以他认为,前2周提出的土地税B计划,现在看是不需要了。
“对某些人来说,除非我们要命地去查每个买家的底细,否则他们不会满意。”
"For some, unless we literally blood test at every auction people who are buying properties, they won’t be satisfied."
为什么说这样又轮到央行接盘了?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关键的,你们TM吵了一大圈,房价还是那么高,年轻人靠自己还是买不起,这是事实吧;房价还是要稳定对经济才健康,这也是共识吧。
但是政府不出房产政策,那就等于降到用货币政策了,等于调整房价的重担又落到了相对独立的储备银行身上了。所以今天又出现:
央行非常“认真地考虑”新的贷款限制措施,也就是宏观调控工具。
新西兰央行本来是基本独立的,但为啥政府把球一踢,央行就一定回去自动接球呢。因为这里有一个机制设立的问题。
央行正处在苦逼状态中,澳洲新西兰情况差不多,都是通胀不足,上周澳洲降息后,等于又逼了一下新西兰,但是一降息,房价又要火上浇油,所以要先按住这头。
那么,如果央行这次出贷款限制政策,会不会是像上次的那种首付20%的限制呢?
不太会,根据今天的信息,储备银行首先考虑的,不是提高贷款首付比例或者LVR的比例,而是会首先用收入-贷款比的政策。
解释一下这种新的限制措施(考虑中)是这样的:
就是仿效英国的政策,英国从2014年开始,限制贷款-收入比例超过4.5的,不超过放贷总量的15%。据说成效很好。
这种限制政策是LIR,不是此前限制首付的LVR,LIR比LVR效果更直接,是真正的苦药。
因为如果新西兰定个比例是5,按照家庭收入10万计算,借到50万以上的,总量上被央行控制了比例,这等于减少了银行很多风险(和赚钱机会)。所以,现在看这是最可能被祭出的。
对于工资收入不高而房产投入很大的华人爷有很大约束能力。
最后还有一颗糖
是的,最后还有一颗糖,但感觉也不会太有嚼头,就是马上公布预算案,预算案中政府还会释放一些解决房地产问题的利好:
这个预算要到5月26日才公布,所以具体什么措施到那时才知道,但小编冒昧算了一下,政府肯定是找市议会,让市议会从供应段入手的,
市议会一听政府要释放土地,肯定是先看那些固有的不赚钱的资产,弄成项目开发什么的,像什么高尔夫球场之类,奥克兰不需要那么多嘛,,,唉大爷,,您家在高尔夫球场旁边?算出来了,要贬值啊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