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农场,重庆籍采棉工聚在一起吃午饭。
每年9月到11月,新疆的蓝天下都会涌现一群与众不同的“旅行者”:他们来自重庆,在他们眼中,新疆的秋天固然美丽,但更多意味着汗水、劳作和沉甸甸的收获。
他们是重庆籍采棉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这个群体的成员数量有近万人。
■ 感言:采棉花很苦,但重庆人不怕!走出来,就能挣钱过好生活!
新疆的秋天,被无数旅行者誉为“最美的季节”。蓝天白云下,层林尽染,河水静静流淌,草场上散布着牛羊,是人们对新疆之秋的普遍印象。
然而,每年秋天,新疆广袤的大地上也会涌现这样一群与众不同的“旅行者”:他们来自重庆,在他们眼中,新疆的秋天固然美丽,但更多意味着汗水、劳作和沉甸甸的收获。
他们,就是从重庆来到新疆的采棉工。每年9-11月,这群采棉工都会像候鸟一般如期出现在新疆蓝天下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弯腰劳作,挥汗如雨。
9月23日,我们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城出发,驱车约40分钟来到轮台县小草湖乡天骄农场,探访重庆采棉工们的新疆之秋。
“整整两个月,我一天都没休息”
听说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来自重庆老家的记者,52岁的涪陵采棉工王德惠笑一笑,放下了手中的活。
她伸出手给我们看,皮肤黝黑、皴裂。
“这个地方,太阳大、风大,空气还特别干燥!年年来,都会嘴唇起泡、手上起口子!”王德惠从2006年起年年到新疆采棉,对这里的气候条件已十分熟悉。遮阳帽、袖筒、长衣长裤,她全部备齐。
但不管你将自己包裹得多紧,只要下地,也难免有遭棉花枝“擦挂”、被当地白蚊子叮咬的时候。“其实没得啥子,习惯就好了。”王德惠笑一笑说。
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秋天少雨。这有利于棉花生长,但对采棉工的体力和精力而言却是巨大考验。
王德惠记得,2006年秋天自己第一次到库尔勒采棉花,早上6点多天就亮了,到晚上8点居然还没天黑。
在地里采了一天棉花,晚上她已经直不起腰,回到临时住地后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没过几个小时,又被工友叫醒,起来后继续摘棉花。这样单调、辛苦的生活过了几天,她终于忍不住问,什么时候才能休息?
“老资格采棉工对我说,你想休息呀?天下雨的日子,你就可以休息了。”王德惠记得,直到她离开,天上一滴雨都没有下,“我一直在地里摘棉花,整整两个月,一天都没休息。回重庆那天,还是重庆老乡把我从棉花地里喊起来的。”
高强度的劳动,干燥的气候,简陋的住宿条件,让一些采棉工打起了退堂鼓。“有人说,新疆风景好,就算不摘棉花也没啥,当是来这儿旅游。结果,许多人真的待几天就回去了。”王德惠说,最后留下来的,都是既不怕苦,又真想挣钱的勤快人。
棉花摘得多,摘棉工的收入就高。第一年,王德惠采棉2个月挣了几千元,回家后置办了一套新家具。她当时便下定决心,来年还到新疆摘棉花!
如今,她已经成了熟手,2个月下来能挣1万多元。她丈夫和儿子有时间的话也会来新疆,一家人都成了采棉能人。虽然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女儿一直劝阻王德惠到新疆采棉,但王德惠认为,自己还干得动,“用不着现在就坐在屋头享福。”
“给娃儿挣学费,辛苦一点有啥?”
王德惠的经历,是绝大多数重庆采棉工经历的缩影。
站在田坎上远望,散布在广阔棉花地里的采棉工们成了一个个“彩色小点”。烈日下,他们弯着腰,不停地把双手摘下的棉花放进系在腰间的麻袋。待麻袋装满了,就拿去过秤。
午饭时间到了,带队的经纪人将饭菜送到田头。这时,大家才放下手头的活儿,聚在一起吃饭。
凑近看,饭菜很简单:冬瓜、洋芋、米饭。“对我们来说,有个菜下饭就行了。”来自巴南的采棉工王成娟很满足。
她说,伙食费要从工钱中扣除,大伙儿和经纪人一商量,决定伙食弄简单点,用不着顿顿吃肉,“钱省下来好带回去啊!其实,我们在家吃饭也没那么多讲究。”
王成娟今年是第二次前来采摘棉花。此前,她只知道棉花是雪白的、软绵绵的,却从没见过长在地里的棉花是什么样。
去年第一次看到棉花田如此广阔,王成娟也觉得十分稀奇。然而这种感觉没持续多久,她很快发现,采棉花真是个辛苦活路。
“就一直低着头采棉花,不说话,也不休息。做完第一天,感觉腰杆都要断了;第二天起来,腿脚更是酸痛得不得了。”王成娟说,当时自己是咬着牙走下棉花田的。
工友鼓励她:“采的棉花越多,挣的钱就越多。”所以,大家都舍不得休息,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争先恐后出工,总要干到晚上9点以后,才肯回到棉花田边的临时宿舍休息。
吃这样的苦是为啥?王成娟是为了孩子。她家的条件其实还不错,但从小学到大学,两个娃儿的开支不小。“给娃儿挣学费,辛苦一点有啥?”她这样说道。
没聊上几句,王成娟坐不住了,“你们还有啥要问的没?我要回去采棉花喽。”
“重庆人能吃苦,明年继续合作”
66岁的涪陵人张安忠是采棉工们的劳务经纪人,以前当过村支书。从2006年起,他每年都会带着涪陵区一帮老乡来到新疆采棉花,今年又带来了56个人。
“大家的热情特别高,有时候喊他们休息,他们都不干。”张安忠心疼这群老乡,又理解他们。大老远的来一趟新疆,谁不想多挣些钱呢?
“大家下地做活路,我就负责给他们做后勤。”张安忠说。每年秋天“大部队”出发前,他都要提前到新疆“踩点”,看看临时宿舍修得怎么样,院坝平不平整,晾衣服的地方够不够。
张安忠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采棉工在新疆待2个月,手脚麻利的能挣上万元,少的也有6000多元,“人均收入在7000至8000元之间,这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挺好!”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秋天,就有近万名重庆籍采棉工在新疆短期务工。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重庆人忙碌的身影。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重庆人前来新疆采棉花?50岁的采棉工李贵飞是巴南区李家沱人,他认为,采棉花这活路虽然辛苦,但对年龄、学历没有要求,也没什么技术门槛,只要是勤快、能吃苦的人都可胜任。
他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说到底,还是重庆人不怕吃苦!怕辛苦,那就在家里耍,不要出来挣钱。”
而在天骄农场的业主许新华看来,重庆采棉工很可靠、让人放心。
“重庆人能吃苦,采的棉花质量好,我们之间的合作很愉快。”许新华说,他已连续两年大规模雇用重庆籍采棉工,来年还要继续与他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