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些题刻切割下来,放在博物馆里展出不是很好吗?”
“不准切,谁切谁就是历史的罪人!”
长江边上,两个青年男子剑拔弩张,争得面红耳赤……
时至今日,每当贴着玻璃,欣赏水中那精美的题刻时,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黄德建还不时会想起20多年前和朋友的这段对话。
如今,被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最精华的中段题刻已经被完好地保存在“水下宫殿”——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里,千年文脉得以延续。
“制订保护方案历时9年可谓起起伏伏,绝处逢生;开馆后又两次闭馆,对白鹤梁的保护牵动了各方力量,实属不易。”9月6日,记者来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访,回忆起白鹤梁的保护过程,黄德建感慨万千。
千年题刻,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身
“小时候,每年春节那几天,我都会到白鹤梁上去玩耍。”40多岁的张丁是土生土长的重庆涪陵人,对他来说,白鹤梁是永远抹不去的乡愁。
对于白鹤梁,涪陵人太熟悉不过。这段全长约1600多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过去,每逢旱季江水退去后,它就会露出水面。
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下碑林”。石梁上共有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
白鹤梁题刻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1963年2月15日涪陵文化馆最后一次在白鹤梁上镌刻文字,前后历经1200年。
“唐朝广德元年,人们在露出的白鹤梁中段石梁上镌刻了两尾石鱼,记录当年最枯水位线。而石鱼的眼睛正好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这一水文记录比英国人于1865年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要早1100多年。”黄德建介绍。
石梁上的石鱼雕刻以及后来不同朝代的水文题刻,忠实记录了长江上游地区千余年来的水位变化情况,是研究我国气候史、水文史、环境史的第一手资料。
黄德建介绍,白鹤梁题刻不仅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早在唐代,白鹤梁就已经声名大振。从那时起,客居涪陵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乡绅士子就常常到白鹤梁题名刻录。文人墨客的题刻中,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是目前全国保留的黄庭坚真迹中最具特色的一件。其他诸如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史名人的题刻,也都极为罕见。
1200年的光阴,白鹤梁已然成为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身的国之瑰宝。1988年,白鹤梁水下题刻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9年时间,保护方案历尽周折终敲定
1992年,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决议通过的那天,在涪陵区文管所工作的黄德建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工程建成后,长江涪陵河段为库区水位变动区,最低水位145米,最高水位175米,白鹤梁将被淹没。
白鹤梁的命运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媒体纷纷奔赴白鹤梁采访报道,每天数以千计的游客前往白鹤梁进行“告别游”……
白鹤梁的保护被提上议事日程。
从1993年开始,来自天津大学、重庆市规划局、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研究院、国务院三建委的专家先后提出“复壁双层壳体”、“蜂巢拱顶壳”、“高围堰”等6个方案。
切割搬迁?如果白鹤梁题刻离开了江水,也就失去了它文化上的涵义。岸上复制?那白鹤梁题刻呢,就让它永沉江底?
“开了无数次的会,每一次会上都会激烈争吵、交锋。”时任三峡重庆库区文化保护领导小组组长的王川平说,技术、经费、对文物保护观念不同等问题,都是横亘在如何完好保存白鹤梁题刻前面的一道又一道屏障。
在一次又一次的方案论证失败后,1998年,对白鹤梁充满感情的黄德建开始默默地准备“后事”——和涪陵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一起,把白鹤梁的题刻全部制成反模刻下来。
就在他为白鹤梁何去何从忧心忡忡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2001年2月,在涪陵召开的评审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参会。
王川平至今仍然记得,葛修润在会上表示,如果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来保护白鹤梁,将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失职,“我们必须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最终,葛修润提出了“无压容器”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该方案中,白鹤梁水文题刻罩在穹顶与钢筋混凝土墙内,形成“水下博物馆”。题刻长年浸于水中,观众可在耐压通道通过观测窗口,在数十米深的水下隔水观赏题刻。
由于该设计实现了水下内外压力平衡,消除了发生损伤破坏和崩溃的危险,获得了多方专家的认可。
2002年,国家文物局通过了“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水下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前后经历9个春秋,白鹤梁保护方案终于敲定。”王川平不无感慨地说。
6年建成,开馆后两度闭馆为哪般
2003年2月13日上午,一个隆重的开工仪式在涪陵长江南岸举行。欢乐的鞭炮炸响,宣告了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的开始。
那一天,岸上站了很多很多人,不少人的眼睛里都含着眼泪。
工程前后历时6年,2009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王川平向记者介绍,整个工程总投资达1.9亿元,由国务院三峡建委三峡文化保护专项资金主要支出,重庆及涪陵也承担了部分工程的配套资金。
9月6日,记者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看到,“水下宫殿”罩住了白鹤梁中段东区长约55米、宽约18米的区域。这段石梁上汇集了唐、宋、元、明、清文字密集区的题刻139段。透过参观玻璃,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刻清晰可见。
可是,在2009年开馆之初时,游客透过玻璃,看到的却是一片模糊。
“万万没有想到,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保存下来的白鹤梁,却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王川平说。
“一次次地充满希望,又一次次地绝望,白鹤梁再陷危机。”王川平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于是,开馆不久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紧急闭馆,查找“病因”。
“水下宫殿”中经过特殊化学药剂处理的水比纯净水还要纯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变得混沌不堪?这个问题让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半年后的一天,当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再一次潜入“水下宫殿”,发现里面的铝合金灯具上附着了一些悬浮物。
专家研究发现,原来,铝合金是导致水变浑浊的“元凶”!铝合金与水中的化学药剂发生反应,导致水质发生变化。
博物馆将“水下宫殿”中的铝合金灯具全部换成不锈钢灯具后,水变清澈了。
2010年4月,水下博物馆再次开馆迎客。
“科技不断在进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也在更新设备,以便让观众把水中的题刻看得更清楚。”王川平说。
2014年7月-2015年5月,水下博物馆再次闭馆,更换参观玻璃。“现在用的这种新型航空玻璃,透光度、抗压性都比过去好得多。”黄德建介绍,更换玻璃花的1000多万元来自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
早在2012年,白鹤梁题刻就已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从世界最古老的水文站到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跨越千年时空,终于涅槃重生。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秘书长、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授吴涛表示,白鹤梁能够得以完好保存,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重视;另一方面,水下技术问题的解决也是重要原因;此外,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呼吁,也为白鹤梁的保护提供了声援。
新闻链接>>
白鹤梁带动了涪陵旅游
数据显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2010年再次开馆至今,已经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今年5月-8月,“升级”后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迎来了更多的游客,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比2013年同期增长51.4%。
白鹤梁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为涪陵带来了大量的人气,同时也带动了涪陵的其他景区。
记者从涪陵区旅游局了解到,以白鹤梁为龙头,该区推出了“人文+自然”的旅游“组合拳”,今年5-8月,白鹤梁、816核军工洞、大木花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武陵山大裂谷等景区共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