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还从掌握来---纽转乾坤885
(二零一五年台湾纽西兰文化交流团观后记)
南太井蛙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音乐家郑瑞贤在奥克兰博物馆大堂吹响了口笛,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口笛的声音,非常清亮,非常高远,听去如同置身空谷山中,忽见绿林里冲出一群飞鸟。
这种用台湾竹子制造的的奇特乐器,只有七公分长,更有意思的是,它是这位音乐家当年为来纽西兰文化交流花了两个多月特意研发打造的。
郑先生为我即兴吹奏了一隻自己创作的短曲,来奥克兰后下榻「金色山庄」,窗外景致极美,就像画家挤出颜料挥毫写生,作家以笔墨纸张留下感言,他用口笛表达了对身边风景的赞美,听得出那只是胸臆随意的发挥,一些印象的碎片,但是凭籍着敏锐的艺术触觉,音乐家很准确攫取了纽西兰生活静谧宁馨的特质。
不妨将小小口笛,视之为二零一五年台湾纽西兰文化交流团的缩影,鱼池乡「千岁国乐团」,屏东「光盐纸影戏团」,台中「陶艺彩绘」,台南「捏麵人」,屏东「吸管艺术」的几十位台湾艺术家,都以自己的精湛技艺演出,体察了对文化交流发乎内心的珍视。
在这个纽西兰特别漫长的盛夏,他们身穿薄薄的唐装,有人还脚踏木屐,就像一群来自田头村口的乡民农人,知性的面相,带着一种原乡本土的质朴憨厚,流露着心灵的祥和,又充满艺术气质,他们在「体验台湾文化」时段中,现场教导本地民众创作影偶、捏麵人、彩绘陶器、剪纸和吸管艺术。台湾艺术家们带来的民间艺术有浓重的台湾特色,箇中彰显了多年以来在政府倡导推动襄助下,由民间艺术家、爱好者发掘与坚持传统技艺,各施所长自由创作发挥,加以注入现代元素改良变革,创造出面向世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中华文化。可能正是这样,大批现场参与体验的本地民众,没有丝毫拘泥或不知所措,兴致勃勃在艺术家指引下自已动手,通过这种互动,最终对台湾文化发生了由表及里探源究本的兴趣。
「千岁国乐团」的长者,大多经历震灾浩劫,本不通音律的他们自组乐团,忘却灾情,走出阴影,以音乐颂唱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激发人生活力。他们演出曲目内容涵括「二战之前」,「战争时期」,「战后时期」与「经济繁荣时期」四大部份,其中有的团员,本人一生就亲历这这个时期。身为台湾历史的活证人,他们的音乐中既有洞察世情的超脱,又带几分沧桑感。
国乐团奏出台湾民谣《白鹭鸶》时,艺人刘道训提拎着他的鹭鸶影偶扑翼起飞了,绕空盘旋,时高时低,待曲终鸟也落地,还啄食了一只草虾。
光盐纸影戏团的团长刘道训亲手绘制自己的影偶,在他眼里这些涂满颜色的纸片都是有生命的。最特别的是他并非隔着幕布表演,而是让观众亲睹影偶以及表演者。这次他带来的影偶除了一只白鹭鸶,一头黄牛,一个小丑,还有一位戴竹笠的农妇,她手里居然握着一条真的小手绢。
在「千岁国乐团」演奏《望你早归》时,刘道训手里的农妇于哀怨的乐声中伫立,此刻他神色凝重,人偶合一,胡琴呜咽,琵琶哀叹,农妇以手绢拭泪,台下华洋观众均可见有人感极而泣。
六十年前,一个远在福摩沙客家农妇内心的悲苦,不也同样折磨过许多纽西兰女人的心灵吗?就在舞台的顶楼,镌刻在石碑上的阵亡英烈之名成千上万,意味着多少母亲、妻子「望你早归」!
一如战争与灾难对人类的祸害都是同样悲惨可怖的,人类对和平、幸福、爱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渴望,也是不分国界、族裔与地域的。
台湾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唤起了台上台下情感交融的共鸣。
文化交流,不正是这一种普世价值的共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