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抢红包整个人都不好了!”“完全停不下来啊!”“我不会发、只会抢咋办?”“群主呢,不发红包还叫过年吗……”要问今年过年微信上的流行语,“抢红包”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们更多地把抢红包、发红包当作一种亲朋好友间快乐玩耍的交流方式,图个乐和,并没有真的在意“收入”多少。
新时尚总是打着时代烙印。每年春节的新时尚、新玩意,都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今年春节,拜年的短信明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拜年的铺天盖地;从春晚的摇一摇抢红包,到微信红包、各商家红包、游戏红包,不一而足,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事实——我们身处的网络世界无处不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月初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为5.57亿,占网民总数的85.8%。能抱着手机收祝福、发祝福,自然,顺便抢个红包也不是啥稀奇事儿了。
抢红包其实就是图个乐和。刷屏朋友圈及微信群,记者发现抢红包发红包的还是以年轻人为主,但也不乏中老年人。身处一个平均年龄低的群,你会发现抢红包时完全跟不上趟;反之,你则可以在一个年级稍大的群里找到抢上红包的快乐;而那些乐淘淘给你单独发个“6.66”、“8.88”红包的微友,干脆让你觉得“这世界太有爱了”。讲究的朋友还会把收到的红包再派发出去,谓之“来而不往非礼也”。
记者曾在一个省内媒体群里与同行们发红包、抢红包,0.28,2.66……这些金额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红包,却让群里人雀跃不已,哈哈大笑。一位53岁的电视同行在微信群里抢了几块钱后感慨地说:“我没有绑定银行卡,也不会发红包,但是我会抢!虽然我抢完了也不知道咋用……其实大家在乎的不是真正抢了多少钱,而是一起玩耍的乐趣!”
“工具依赖症”的恐慌意义值得关注。其实,过年抢红包折射的是网络时代的另一种呈现——越来越少的见面,越来越少的通话,qq、微博、微信……网络工具载体的汹涌而至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方式,更是人际交往的断裂式行进。社会学意义上人类的“工具依赖症”,折射的是群体交往与个人独处的表现差异,以及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精神层面的诉求恐慌。因此不断有学者建议,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回家陪陪父母,同学叙叙友情,也是乐事。(记者张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