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作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半岛,将如何发力?2月5日上午,记者从渝中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了解到,该区将做好“增减取舍”的文章,发掘新优势,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意味着区域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依赖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竞争优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那么,渝中区未来的竞争新优势来自哪里?渝中区区委书记唐英瑜认为,渝中新优势来自五个方面,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熟的配套服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高端产业汇集的高端人才,以及成熟度活跃度高的市场环境。
唐英瑜坦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渝中最宝贵、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之一,更是亟待挖掘的城市富矿。
去年12月,渝中区在机构改革中新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据悉,该管委会主要负责朝天门、望龙门以及七星岗片区共2.8平方公里,共97处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以及风貌定位和筹划产业发展等。目前,渝中正在组织编制区域发展整体规划,推进融创白象街、湖广会馆历史街区、老鼓楼遗址公园、十八梯等历史文化风貌项目建设,实施法国领事馆遗址、东华观藏经楼等历史文物保护和修缮工程,将下半城建成为渝中乃至重庆未来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力争三年见效,五年成型,八年成熟。
早在2002年,渝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就突破80%,并逐年稳步提升到96.4%。面对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唐英瑜认为,渝中服务业还面临能级不够优、产业控制力、辐射力、竞争力还不够等缺陷。未来要做好“增减取舍”文章。增,就是做大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增量;减,就是要腾退地段市场、低端低效业态的存量;取,就是要留住特质、打造特色、完善配套;舍,就是要疏解综合效益低、饱和度过高、可替代性强的业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