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市场化条件下,大量的民营养老机构,无疑是未来承接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零发展起来的各种民营养老机构,如今面对养老产业由“安静产业”向“热闹产业”转变,他们又一次作出了调整。他们的调整之路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未来养老事业的发展是否顺畅。
“安静产业”开始悄然转变
传统观念里,老年人喜欢安静以便于休养,因此早年的养老产业也被视为“安静产业”。为了贯彻这一宗旨,许多养老机构往往会远离闹市,选择幽静的郊外、山林等地建设养老设施。但是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这一观念在如今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营养老机构中,有了转变。
“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养老机构的选址越来越有‘讲究’了。”重庆市民政局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重庆市内紧挨闹市、交通便利的养老机构入住率普遍高于那些自然环境幽静但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的养老机构。
“老人的需求和子女的要求,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两大主因。”一民营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分析:选择闹市区开办仅4个多月,入住率即超60%,胜过某些开办几年的养老机构。
在他看来,老人喜欢幽静不假,但那是指休息时段。若是其他时段,多数老人还是喜欢热闹。其次,老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疾病,有些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及时、有效、便捷的医疗需求就成为一种“刚需”。
从子女的要求而言,为了保证经常性地去看望老人和节假日接老人回家小住,合适的距离、便捷的交通是他们极为看重的要素。这又从另外一个方面促成了闹市区的养老机构更受青睐。
“和房地产一样,目前民营养老机构对选址的要求有三个: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热闹的地段就是王道。”这位负责人说,今后养老产业应该是一个“热闹产业”。
实际上,持这种观念的养老产业投资者如今已不在少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重庆最早一批涉足养老产业的民营投资者,大多根据重庆的地理特点将养老机构选在山区林间,但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医疗配套、亲情交流、甚至山区冬天寒冷的气候,都会导致入住率下降。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均不同程度地对记者表示,将会盯住城市里的闹市区。
“热闹产业”中的冷思考
旧有的山水之间安静养老,逐渐转变成在闹市区“热闹养老”,这种变化给重庆的养老事业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土地成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都会随着向闹市靠拢,大幅攀升。”一位民营养老院负责人表示,目前重庆的地价、房价,都是普通养老机构所难以承受的。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大量的民营养老机构自然而然分流成两种操作模式,即租赁式和合伙式。
租赁式就是养老机构租赁各类地段、体量合适的闲置建筑,经过适当改建转为养老机构用房;合伙式则是通过各种方式,说服这些建筑的产权人或产权单位,以入股或合伙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
“两种方式各有好处,也各有难处。”这位负责人表示,租赁式一次性投入少,但存在租金会随行就市的问题,而养老产业的利润率如跟不上租金上涨,就会出现投入产出倒挂。
至于合伙式,则可以分散投资风险,但问题是养老产业性质特殊,一般的合伙人和合伙单位如缺乏对这个产业的深刻认识,极易形成合作双方经营理念、发展方向的分歧。
“应对这种转变,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扶持办法。”另一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重庆这些年对养老事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但相较于沿海甚至某些欠发达地区仍有差距。
用工问题成“拦路虎”
闹市区“热闹养老”除了硬件成本高企外,专业的养老看护人员的缺失也是各民营养老机构的头疼问题。
“我们养老中心开办近20年,35岁以下的年轻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一位民营养老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近20年来,他们招聘的年轻人已难以计数,但真正能来的只是极小一部分,而来了能呆一个月的就算不错了。
“如果在闹市开办养老中心,用工问题将更为严峻。”该负责人介绍,实际运营中,在山区和郊区开办的养老中心,实际上大量使用的是当地五十岁左右的农民,通过一定培训也可胜任看护工作,但在城市闹市区,这条路子将很难延续。
重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目前重庆已开展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即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短期培训全免费,下一步还将探索系统完整的养老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养老形势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