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走,逛朝天门。”在重庆人心中,这曾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
朝天门市场成立之初有什么故事?曾经创造了怎样的辉煌?记者采访了两位老人,重庆市商业储运公司原总经理、82岁的张渊博;朝天门市场第一代市场经理、80岁的任兴武,听两人摆老朝天门市场的龙门阵。
如今,老朝天门市场批发业态将整体搬迁至南岸迎龙,变身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延续它的传奇。
是转向市场经济的产物
82岁的张渊博是四川崇州人,1953年进入重庆市商业储运公司,工作了40年。
当时,重庆市商业储运公司就在朝天门,在计划经济年代,负责重庆商业系统的物资储备、运输。那时主要是“五区一县”,市中区(现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和永川。
20多万平方米的仓库、100多辆货车,员工1700多人,规模已算庞大。当年全国有五大储运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商业首当其冲。
1981年,张渊博当上重庆市储运公司总经理。公司大多是仓库、车辆等固定资产,计划经济年代是“不赔不赚,略有盈余”,但市场经济年代行不通了。
“如何把资产搞活?要从思想上‘转轨’才行。”张渊博说,后来,就变成了“商业为主、面向社会,储运为主、多种经营”。
到全国知名市场考察
“古话说‘左右夹两江,上下十三帮’,就是指老朝天门码头和下半城,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有药材帮、棉花帮等。”张渊博说。
为了搞活资产,张渊博想了很多办法。1984年他们利用朝天门的防空洞,建起重庆第一家娱乐场所“金竹宫”,有酒吧、舞厅、茶座、餐饮,到了晚上或周末,人们去跳舞、聚会,成了老重庆最“时尚”的场所,很多老重庆人都还记得。
当年商业部还有个规定,主要港口码头可建立批发、储运市场。因此,陕西路分公司用仓库招租,开了我市第一家工艺品贸易中心,批发销售工艺品、纺织品、五金等,但这只是市场的雏形。
最初以国营为主,市场不太红火。听人说泸州有个化纤市场不错,马上前去考察。
“别人‘有市无场’,我们‘有场无市’,既然有场地,还怕形不成市场吗。”张渊博说,后来,他们又到成都荷花池、武汉汉正街、广州高第街、浙江义乌市场考察,大家心里渐渐有了眉目。
解决商户和交通问题
当年重庆稍成气候的有新华路,但主要做旧货、服装,而且挤在马路边。一街之隔的朝天门,碰到了机遇。
1988年,成立起了重庆朝天门市场,任兴武任朝天门市场第一代市场经理。最初拿出四个库房,招商后用作销售布匹、化纤、药材等。
第一个问题是商户从哪里来?有的商户是从泸州化纤市场、荷花池市场等地“挖”来的,有的看中重庆的辐射作用,主动找上门。从计划突然转向市场,有的老职工不太认同,还曾有过非议。新华路与朝天门之间,也有过马路市场与室内市场之争。经历很多波折后,朝天门市场走上正轨。
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交通。朝天门市场上面是陕西路,下面是朝东路,中间一路陡坡,而且几个市场之间缺乏连接。因此,新建道路将陕西路与朝东路打通,市场之间三座天桥的建成,也为经商和购物提供了方便。
1991年,朝天门市场正式开业,除了最早销售的种类,还主打服装、小商品等。大正、大生、金海洋等也陆续出现,形成了规模。
老朝天门市场变身商贸城
“老朝天门市场最辉煌的时代,要数上世纪90年代,后来也一直红火。”任兴武今年已经80岁,回忆起当年的盛况,还是十分激动。
朝天门市场成了价廉物美的“代名词”。市民想要买衣服鞋帽,选购小商品,最先想到朝天门。而且,市内外众多商贩,也要来这里进货,游客也喜欢来这里逛逛,买些喜欢的物品。
但老市场的交通逐渐变得拥堵,环境变得杂乱。在优美的环境中购买商品,成了市民的期望。
市场发展遭遇短板,只得另觅发展途径。3月27日,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在南岸迎龙开建,既沿用了大家熟悉的老名字,也让市场有了更好的未来。
预计明年5月,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就将开门迎客,除了承接老朝天门市场批发业态整体搬迁,还会成为购物体验目的地、休闲娱乐集享地、商贸城市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