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风----景小佩
我不太愿意承认我骨子裡对印度人有些成见(觉得百多年前,殖民上海的英租界裡,就是专任巡捕及看门的印度红头阿三,在中国的公园前竖立了:”狗与华人不准入内”的牌子,耀武扬威地当西方侵略者的奴才,帮主人欺侮华人百姓”;又,印度太髒,恆河水裡什么污浊物都有,百姓便溺饮水游泳都在其内还挺习惯-----吓死人了.每位旅人去过了没有不生病腹泻回来的!)-----却拿不准是否这是岐见的根本原因.后来赴笈美国深造,我有好多台湾同学多在美数学系当讲师,他们告诉我一件事:几乎全美各名校数学系裡的前茅荣耀,百分之九十都是印度学生获得,其次才是咱华人.-------原来人家印度阿三的脑袋不容小觑──教我心裡怔忡了好一阵子.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逛到任何一家商铺购物时,只要一发现老板是缠着白帽的印度人时,第一个闪进脑子裡的念头就是:马上夺门而出--------待会儿算帐我不但一点便宜也佔不着不说,还很可能会被煳裡煳涂地讹了什么去,几年都想不清楚.可呕了!
你可知道:早年航海经商盛行的阿拉伯人,行走世界各地把源于印度的简易数字记号传到世界,欧洲人不知这数字老祖宗是印度,因为是阿拉伯人带来的,就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可委屈那创始者印度人了!也足见印度人的数字观念先进且灵活!(所以老美用大量金钱在印度设重点学校,用各种优惠买下全印度的精英人才,等于给他们从小就签了卖身契,将来直接赴美做人体活口计算机用--------但再精进的学理上仍不会让老印参与的!这一点也是可怜!)
怎么会提起印度人?
上中文经典课时讲述初唐的文风,那种大开大放的气势磅礡教人豪气万千.我提及:[当时中国的势力,东北到朝鲜满洲,西至天山南北路及中亚细亚,北到内外蒙古,南到印度支那------这种情形是远在秦汉之上的!当时的日本,新罗,百济,高昌与吐蕃诸邦都派遣了大量的僧徒学子前来唐朝留学---]───述及此,我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没错,日本都来了学生,因为当时四邻诸邦的文化学术水准都远不如大唐,他们才会派人来学;可是很少听到印度派人来唐学习,反是大唐派过最有名的僧人玄奘远赴印度去深造佛法经文.这一风气还很盛行,竟至把印度当时最深邃博大的佛经传到中国不说,佛教经过中国文人帝皇的洗礼与融和后,成为与华夏本土的儒道合称三学,俨然有中国宗教的第一位尊气势--------那么,当时是中国向印度学习了他们的文风囉?
都是文化古国嘛,本可以不必计较.但是我细索起从唐代”变文”中得到的讯息来分析,中国从印度学来的那裡只是一项佛教宗教?太多的文化文风,甚至唐以后的戏剧曲艺小说到言语思想观念……一直到今天我们华人的生活作息裡,都隐隐潜藏着浓浓的印度风,而我们已然不自觉了!!
我思及此,差些惊出一身冷汗.
在此做点解释:变文即是从印度传来中国的佛经,作用是宣扬佛法传道之用.百多年前由于外国考古学家文学家听说中国的敦煌石窟裡藏有大量的图书文册及图画籍,买通了当时当地的道士偷窃大半(所以今天的英国法国甚至匈牙利的博物馆裡都处处可见其真蹟遍馆).中国政府得知后虽也发了禁令与补救,但是最有价值的文献殆半失踪,────这真是我们这些不肖后代对祖先文化文物的玷污,惭愧至极!
变文,就是在那些残存的文献裡发现的.
那天下课后,我一回到家就急急在自己现有的资料裡找佐証.--------我先把金庸先生的大作取出两本来:一是他的第一本着作:”书剑恩仇录”,翻开目录:果然,每一章节的开头都有两行小诗似的题跋.这就是从佛经变文中学来,是彷佛经文中的”偈子”(形式与作用都一样);再看他的”天龙八部”------这连书名都是来自于佛经的故事用典了.
文学着作裡如:水浒传西游记------更是时不时来上一大段佛教故事或天仙妙境的极度能事之描写───早期中国文学裡少有这种上天入地超级想像力的推展文笔之花,这些多是受了佛经故事相当的影响才有的.
我觉得整个华夏民族就像一个相当健康的胃,分泌最强烈的胃液,任何异体进入后,它都有本事把异体销融个乾淨,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再吐出一个与自家体形貌相相似却本质上内容上发生了钜大变革后的新体,这新体的最大特色就是:完全嵌入了华夏的灵魂,适应华夏人的文化特色,如专门为华夏人设置的养料,供华夏人成长茁壮开花与立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犹太人走到世界各地都能紧紧谨守着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不与外围文化融和更不忘却自己的文化风------偏偏犹太人到了中国-----好像是山西一带,就渐渐消失了自己成了华夏人--------记得大陆明星蒋雯丽的先祖就是犹太人呢,你瞧蒋雯丽今天那裡还有丁点犹太人的味儿呢?完全一位华夏人了!)
所以,华夏文化才是真正的大吸盘绝厚海绵,谁都躲不掉它的包融驯服与同化的大力道!
变文的出现是为了宣扬佛教,而为了更方便使所有低阶层老百姓都懂都愿意接受,所以印度僧人将佛法教义衍成各种佛教意味浓厚的人生故事,让乡里百姓有兴味地听,这还不说,这还不够,他们还把每一篇经文的开首写出两句扼要的偈子(如小说篇章前的题跋),更进一歩,他们还把全篇要义(或即偈子)谱上曲调用来唱出-------这样还能让善男信女们容易记住竟而随口吟唱(就像我们时不时地会哼些老歌及熟悉的音乐曲调节拍)------佛法就此入了心了!
这是非常聪明的普及佛教的方法!但是中国文人更聪明,他们也跟着学会了这种形式方法,于是他们採用这个模式来讲述咱中华自己的故事!
于是,我们于宋元明清到今天,渐渐熟悉且运用畅顺地在我们的戏剧文化,曲艺文化,小说及演出故事裡都用了这个窍门(如古装剧演出时常有过门的台后伴唱,在交代剧情在说明进展更在加重情节的感动力道)!
你说,这方法咱华人文化裡早就有了!那么我告诉你:这些都是源于印度风来的!上千年来,我们华夏的胃液反覆咀嚼一再的反刍改进修正后,成了我们今日的锦绣文化风采.
因为多方吸收而来,因为经过太多岁月的融铸,所以才坚实才更长久不衰!
早年的印度文风是其间的功臣之一.
近百年来,台湾接受欧美文化多,中国大陆较熟稔东欧文化,近几年来,两岸文化开始相遇后冲激再蜕变再融和----------这时候可就要看那一边的文化底子厚韧,那一边就能够涵包住对方处领头羊地位,导引且产生更新一页的文化璀璨!
很满意伸个懒腰!我在教学时自己又"温故知新”地有了更上一层楼的长进,好开心!(谢谢学生也谢谢这个课程的开设.)
又想到一件事:奥克兰也有多元的文化角逐,不知十年二十年百年后的此间文化是以什么风貌展现?(绝对不同于今日)!
我们都清楚,此间的人种欧白为首,其次毛利人,再来华裔,紧紧追着的就是印度裔!听统计专业表示,三四十年后华裔人数会超过毛利人,但近十年后印度裔就会超过华裔(到南区Otahuhu去看看,那儿就有最浓的印度咖哩味儿;可全奥克兰都有华夏味儿了呢) ────那么奥克兰的文化融炉裡未来将会爆出什么颜色的文化火花呢?应该不只是色彩缤纷的热闹吧!华夏人别输了这一场文化争逐,但条件是:先求自己文化底蕴丰厚才能掌握致胜的筹码!
我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华夏乡亲们,加油!发扬我们最伟大的胃液工夫,海外也能毕竟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