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自从搬到山下的美丽乡村集中居住点,办起‘大巴山森林人家’后,我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10月20日,记者来到重庆城口县岚天乡,58岁的村民刘达刚谈起搬进新家一年多的感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城口是典型的资源大县,经济穷县,“落后”与“闭塞”曾是其代名词。地域偏远、大山的阻隔使城口戴上了“极度贫困”的“帽子”,但群山阻隔,也赋予了城口优质的生态环境。
如何摘掉贫困的“帽子”,将“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不服输的城口人,正依托独特的环境优势,探索一条符合城口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新路。
搬下大山 3万多贫困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在2012年12月以前,刘达刚家还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全家6口人都住在海拔上千米的高山上,平时吃水都要走两三公里去挑,一年下来种玉米、红苕的收入刚够填饱肚子。回想起过去的生活,刘达刚止不住地摇头。
如今,刘达刚一家住在白墙青瓦、宽敞明亮的三层新楼房里。除了自家人居住外,还开起了“大巴山森林人家”,用5间客房来招待外地的游客。他给自己的农家乐起了一个秀美的名字:“仙女洞”。
家住江北区48岁的张翠萍就是这家“仙女洞”的回头客。去年6月,张翠萍成为来刘达刚家避暑消夏的第一批客人,上个星期她又故地重游。吸引张翠萍的,是这里舒适的居住条件、清新的空气和甘甜的泉水。“刘大哥家‘城口十大碗’的美味,也让我难忘。”张翠萍笑着说。
尽管刘达刚的“大巴山森林人家”开门迎客刚刚一年,可3万元的收入让贫困了大半辈子的刘达刚充满信心。
在城口,像刘达刚这样摆脱贫困的农户还有很多。
和刘达刚同批搬迁、今年65岁的刘昌明也尝到了搬下高山的甜头。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家里劳动力少,刘昌明无法像刘达刚那样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可他家的“野生山药”、“野生猕猴桃”、“野生板栗”都成了城里人追捧的“抢手货”。
“起初这些山货堆在家里没人管,没想到被城里来的游客看见了争着要。”刘昌明盘算了一下,仅卖山货一年就卖了两万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以前的贫困村,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听说还有收入上百万的人家。”刘昌明笑着说。
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城口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让46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34343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5829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6.6个百分点。搬迁群众不仅自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不仅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城口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按照“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的发展思路,城口实现了生态扶贫搬迁与旅游扶贫开发、特色效益农业融合发展、同步发展。既保障了搬迁群众有活干、有事做,又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乡村旅游 为闭塞的小县城带来新活力
在距岚天乡40余公里的东安乡,41岁的刘确华也吃够了贫困的苦头。2009年以前,刘确华家可谓家徒四壁,全家8口人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为了生计,刘确华在外四处奔波,河南、河北、山西、福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我14岁不到就出去打工了,因为没文化,做的都是体力活,不仅累,而且赚不到啥钱。”当时,刘确华一年1万多元的收入,就是全家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后来,家乡通了公路,搞乡村旅游,刘确华坚定了回家的决心。2011年8月,他自筹30多万元、加上政府贴息贷款的“竹林塘”大巴山森林人家正式营业。
如今,刘确华从一名打工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他欣慰地告诉记者,回乡创业比在外面打工赚得更多,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
三年来,刘确华经营的农家乐已经接待游客7万余人,综合旅游收入已经超过60万元。“竹林塘”的红火,先后带动了周边50多家农户在家乡创业。
38岁的冯永均和刘确华有着相似的经历。2012年前,在外务工多年的冯永均听说家乡乡村旅游红火,便辞去工作回家筹划森林人家建设。他拿出10多年来积攒的积蓄改造房屋,2013年初,“龙洞山庄”大巴山森林人家开张营业。
“以前在外面打工累,收入还不稳定。”而现今,冯永均每年有30余万的接待收入,他还开起了城口农村第一家旅游商品综合超市,每年利润超过5万元。
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给偏远的城口带来了新的活力。
城口县旅游局局长张芬告诉记者,目前,城口县已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660户,床位6500余张,从业人员2500余人,带动贫困农户3万余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0余万元。
维护“绿色”资本 走出持续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基础。”在城口县委书记裴智看来,城口4/5的人口在农村,而贫困人口又大多来自农村。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城口持续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生态涵养,在保持自身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产出更多生态产品。
“发展生态旅游已经到了关键节点!”裴智说,城口就像大巴山的“盆景”,随着城万快速通道的开通,“四小时重庆”的实现,城口的旅游资源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未来几年,城口还将加大生态旅游的投入,立足“生态环保、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养生”主题,创新发展模式,从培育旅游市场主体、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土地优惠等入手,促进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城口还将聘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对城口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策划、包装、营销,打造一批城口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精品,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互为补充,争取更多客源。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提质提速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进一步拉长城口旅游产业链,让旅游业这一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尽快带动更多的当地百姓摆脱贫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