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凳与板凳---桥人
聊到中原地带的农村人爱用矮桌、板凳,饭点来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吃。
只是吃饭的时候还矮桌矮凳,挤着腰胃,怎么容易吃喝畅快呢。难道是粮食不够,于是慢慢形成了这种隐性文化的限制机制。
早先时候,汉族人在家往往席地而坐。板凳由北方传来,俗称“马扎”。游牧民族,风里来雨里去,席地而坐可能拖泥带水,马扎舒服,亦便于携带。
长条凳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在北方农村比较少见。
说的是小时候还有一部分中原农村人,爱端着装满饭菜的碗、拎个小板凳去邻居家里串门,边吃饭边聊天,得劲儿。在这种情境下,端着碗扛着条凳去串门未免非常夸张。
对中原农村人而言,板凳的流行影响着家具的配置。既然全家每人都有自己的小板凳,也就没必要(可能也没那个财力)去添置使用率不高的条凳。
条凳在南方农村更为流行,可能与大家多用八仙桌而少用矮桌有关。(当然北方也有八仙桌,八仙里面也有北方人嘛。)
南方农村比较少拎着板凳串门吃饭。小时候所在的乡村,邻里之间的房子都比北方小,一排排瓦房,彼此邻隔,长凳跨门槛摆放,坐着,邻居相互就可以看见并聊天。(当然如果邻里之间起过争执和纠纷,这样也就会更尴尬。)
实际上饭点南方农村人很少串门。至少在吃饭这个话题上,板凳于北方人的那种交际功能在南方不太常见。当然有围坐一圈吃饭的时候,那是红白喜事的酒席,不过一色的八仙桌,各方各摆一张条凳,每桌刚好八人。谁家的娃也跟着大人来了,就得搬个板凳坐在大人脚边。
记得今年五月份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了篇论文,讨论中国的米面与文化的关系,简称“大米馒头”理论。说北方人吃馒头,种麦子,麦子对水需求量不大,靠天吃饭的成分更多,因此偏个人主义的文化特征就养成了,北方人的性格也更奔放。而南方人吃大米,水稻种植需水多,修水库渠道之类的工程凭一己之力极难实现,人与人之间于是多合作,集体主义特征更明显,南方人的性格也相对忠诚。该理论不严谨就罢了,简直有些搞笑,还被这么牛气的期刊相中,让人哂然。
条凳在设计上为两人准备,更具依赖性,多流传于南方,在侧面反映了南方人更强调合作和集体意识。而板凳设计时瞄准便携性而且服务于单个人(很少见两人同坐一张板凳),多流行北方,北方人显得更独行,性格更张扬更个人主义些。顺着前面仁兄的“大米馒头”逻辑,也许我们可以来个“条凳板凳”理论。
这个理论是有一些解释力的(虽然不敢保证它不会似是而非)。比如有人会问了,北京的茶馆里不是多用长条凳的么。当然,因为茶馆是强调社交的地方嘛,共用长凳聊天,更有聊天氛围。当然你又会问了,西方酒吧里为什么不用长凳,而用吧台椅——哦,大概条凳板凳理论只适用于中国吧,呵呵。
那为什么在网络贴吧文化中,大家抢不到头条时用的是板凳而不是条凳呢。为什么搞研究的人要坐的是冷板凳而不是冷条凳。咳咳,兄台的问题是不是有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