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的古文教育(下)---傅金枝
在腐败横行的环境下,中国不得不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相应的应试教育。也正是这套制度,严重的阻碍了中国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割草和锄草两件事。割草就是南方人所说的“打猪草”,其概念是走到野外的无限大的空间的任何地方,设法割取最多最好的草。而锄草的概念是在划定的一亩、二亩的田地裡,将草割除得尽可能的干淨。学习的概念应该是“割草”,即到知识的汪洋大海中任意地捕捉猎取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知识。而如今的教育制度却是只给你一个小小的池塘,让你将池塘中知识捞取得尽可能乾淨,而不计较你获得的知识的总的质和总的量,你说荒唐不荒唐?
其实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极少的知识是需要彻底掌握、滚瓜烂熟的;而较多知识的是相当熟悉的;而远为大量的知识仅仅是有所涉猎有所瞭解的。仍以古典诗文为例,能够熟练背诵的五、六十篇;很熟悉介于能背下来又背不下来的一、二百篇;比较熟悉并且有较深印象的几百篇上千篇;而曾经读过涉猎过的应该更多得多。这样的一个金字塔形的读书结构才是合理的。而如今学生的读书结构是,凡大纲上要求的就一定要滚瓜烂熟,一字不能错;大纲以外的知识就一窍不通。这样的知识结构是极不合理极其荒唐的。
听老人说过去私塾读古文,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孟子》、《大学》,先生基本上不作什麽解释,只是让学童们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实在是生吞活剥,但读得遍数多了,也就会慢慢有所领悟直到融会贯通。不过这种学习方法毕竟不好,教师还是应该对文中生僻的词语和典故稍作解释才好,所谓释疑解惑,引领学生尽快地和更准确地领悟和掌握原文,这才是学习古典诗文最好的方法。
不过近几十年兴起了一种“赏析文学”,即是对古典诗文进行所谓“赏析”的读物,实际上是一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甚至是狗尾续貂,误人子弟的读物。对这类读物的认识,我还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大约在八十年代的初期,我的两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和小学,那时学校竞争还不像如今这麽激烈,我也就引导他们读一些课外的书籍,其中一个重点是唐诗、宋词。也爱好文学的我的弟弟看到这个情况,作为礼物为我的孩子买了一本《唐诗鑑赏辞典》。凭良心说话,这本词典编得相当不错,也很有水准。初读这本书或以后挑着读其中的几篇,仔细全面地瞭解一下与原诗有关的各种知识,也看看人家是怎样理解和赏析某首诗歌的,也还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开始我和我的孩子对这本词典确实很喜欢。可是读着读着,发现每一首诗都按着相同的模式,以相同的结构层次去解释,去赏析。本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些很浅显,画面很清晰的句子,不用解释,瞑目思考一下,画面就会浮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作者非要去拔高,非要把这些一看就明白的东西说得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乎其神、玄乎其玄。海阔天空、天花乱坠地讲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废话,既浪费了读者的精力,也破坏了原诗词中蕴含着的那种自然、朴素的美。一首二十七个字的七绝,一定要东拉西扯、天南海北地敷衍出几百甚至一千多字的赏析文字来。与其花大力气读这些“赏析”文字,还不如让孩子多读几首多背几首诗词来得合算。于是对这本《唐诗鑑赏辞典》渐渐失去了兴趣,最后放到一边去了。
这本《唐诗鑑赏辞典》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由于该辞典的发行量很大,于是日后又有许多人依葫芦画瓢,如法炮製出一系列的“鑑赏辞典”来。据统计仅“上海辞书出版社”一家出版社,即出版了五花八门的各种经典读物的“鑑赏辞典”八十馀种。其中连《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也都有专门的“鑑赏辞典”。
其实不管是“唐诗”和“宋词”,或是“汉赋”或“元曲”,或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或是《三国》 、《水浒》、《红楼梦》,这些东西的历史已经久远,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也就很多。为便于现代读者的阅读理解,做些注释还是十分必要的。至于如何“赏析”,也可由文人就个别的诗文拿来“赏析”一 下,做个样子,让读者看看别人是如何赏析的,也未尝不可。而在一般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由读者自己独立地、直接地去 “赏析”,去领略,去感悟,而不是吃被别人咀嚼过的东西,这样才更有滋味。并且读古代好的诗文,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触,不同的领悟,不同的收穫。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阅读,才能由最初的“独上高楼”,再经过“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走进“灯火阑珊处”的灿烂辉煌的知识境界。
如今课堂上学习古文,彻底地摒弃了古时私塾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然而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种方式就是照搬“鑑赏辞典”的模式,一首诗下来,先是时代背景,统治阶级如何如何,劳动人民如何如何;再就是诗人的家庭和他的个人经历,趣闻轶事,七姑六婆;然后是这首诗的历史地位,伟大意义:描述了什麽,歌颂了什麽,揭露了什麽,鞭挞了什麽,促进了什麽等等,生拉硬扯、不着边际。然后再教给学生应该这麽赏析,应该那麽赏析,喋喋不休、天花乱坠。一个十分荒诞与十分普遍的例子是,与《红楼梦》有关的知识,每个孩子都会答出很多,可实际上又有几个孩子真正地读过《红楼梦》?正是这麽多的垃圾知识佔用了也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精力,孩子们反倒没有时间去读更多的古诗文原文了,这不是本末倒置麽?与其佔用大量的时间讲这些并无多大用处的东西,还不如让学生们多读几首,多背几首诗歌,多读一些古文更好。并且像习近平所说的,并且通过大量的读和背,把这些东西嵌进学生的脑子中去,这才是学习古诗文的好的方法。
2014 年 9 月 15 日于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