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转乾坤817---海上来客丝路忙
南太井蛙
在战争博物馆顶楼圆形大厅里,独享三百六十度视野之便,环顾玻璃窗外初春的奥克兰,和风细雨,间有阳光,近见绿树绕屋,远望港湾帆影,天际綫上朗伊托托一山高耸,尖锥峯影,浮云缭绕。
以这一幅奥市春色图为背景,采访台南市纽西兰文化交流访问团,来自台湾的杨秀枝、蔡玉仙两位校长,对我关于文化交流主题《丝路》缘起的第一个问题,建议我去问主办方的奥克兰战争博物馆,因为《丝路》是博物馆方面提出来的。
可能是丝绸这一种产自东方柔软、闪亮而又华贵的织物,深深迷住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导致他在十九世纪就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路綫,命名为「丝绸之路」。自此人们就喜欢将「丝路」的涵义,从陆地延伸到海上,从西扩展到东,成为中外交流的代名词。主办方选取《丝路》主题,是以台南的文化使节远渡重洋到访,寓意海上丝路的文化交流。
大家都觉得主办方选取这一个主题确有精妙独到之处。
「文化交流」一语可分为两点,首先是带来的文化,二是双方不同文化如何交流。
台南文化交流访问团带来作为交流的十六个节目,有台湾狮、武术、二胡、笛子、笙、扬琴、传统艺阵、女高音、肚皮舞以及音画结合的水墨即席挥毫。节目内容、表演手法与演绎风格,都具备台湾特色中华文化精緻细腻的特点,兼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揉合的创意革新。
海上丝路的访客,也是台湾的文化使节,他们展示与奉献的文化珍品,歌声舞影背后,没有炫技扬威,只有一种跨越时代永续恒久的生命力,那里面有一种在现代社会里与我们日益疏离的理性与人性,特别能够感染人与吸引人。
台湾访客带来这麽多的好东西,如何与纽西兰主人进行真正的交流呢?
台纽共演了一齣「毛利的故事」,时空交错置换,千百万年天翻地覆世代交替,水火雷电诸神争战沧海造田,笛声与螺号相呼应,黥面毛利武士举臂怒吼,束髮华人少女持剑游走,画家在一隅笔饱墨酣写丹青,一边厢毛利姑娘陈说祖先神话故事……
两种文化至此由交流昇华至交融,最终能令人悟彻,上溯人类文明长河的源头,彼此很可能都是一母所生,而且是可亲的一家人。
台纽文化台上一番交流,还真的让人找回了这种久违了的感觉。
台南纽西兰文化交流访问团已经是再度应邀到访,她的成功,完全只凭籍带来的台湾文化的品质与精緻,而不是规模。这是一种以小搏大,重质不重量的实力,文化的实力。
据说有一位KIWI表示,如果要纽西兰人买台湾的产品,必须先令纽西兰人喜欢台湾。
台南纽西兰文化交流访问团带来的节目,一定能令纽西兰人喜欢台湾,甚至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非常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