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金字塔的孩子(连载9)
——禅修中体悟到的亲子教育
张慧
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你我已走完了一半的登塔路程。金字塔的第三层和第四层,理论上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自我被完全觉醒了,后者是这个觉醒了的自我,在现实中的成长。而事实上,这裡却出现了一道无形的牆。第三层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和第四层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形成了强烈的落差。
愿意瞭解自我的人绝不在少数,出于真心也好,凑凑热闹也罢,千百年来走进这个话题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不过大多数的人喜欢用隔岸观花的学术讨论方式来亲近它。只剩下廖若晨星的“老实人”,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献给了它。有趣的是,这个现象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及了,在《三摩地王经》中,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定义这些研究者,他们被称为“讚歎栴檀的人”。
栴檀是最好的檀香。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整天讚歎栴檀,说这种香多麽珍贵,它芬芳的气息多麽迷人。听的人因此对于栴檀生起了极大的兴趣和信心,有人想要买,就问他们:“你有栴檀吗?”
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没有。”
“没有栴檀,为什麽在这裡讚歎?”
面对大家的质疑他们理直气壮地回应:“我们是靠讚歎栴檀而活命的,仅仅是讚歎而已,不需要拥有真正的栴檀。”
大家别忙着摇头,仔细品味一下他们的回应,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再来看看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在这裡为我们展开的又是哪些内容:自由、正义、有序性、个体性、意义、自足、简单、趣味性、存活性。。。。。。对于以上这些具体的人生特质,我们不仅无从下手,简直就是陌生。很多人解释说这是文化的差异,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讚歎栴檀”,所以完全没有机会步入金字塔的第四层进行实证。讚歎者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实修者而言,每一个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自我,面对“个体”,面对每个个体的“特殊性”,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作为人口数量庞大的中国人,学习体验“个体性”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在纽西兰的偏远乡村,在一个纯洋人的社区生活了十二年后,终于让我有机会慢慢体验到西方教育中所推崇的“个性”到底是什麽。
而这个体的独特性正好和佛陀所强调的“自续”不谋而合。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昨天、今朝、明日,串成了我们的一生。前世、今生、来世,串成了我们的生命之流——自续。因其从未间断,因其唯独属于我们个人,睿智的佛陀将其命名为“自续”。所谓的成佛,并非涅磐后往生淨土,而是在当下成功地圆满了自续。它和生死无关,只和我们的内心相系。如果还没有学会将一切安住在“自续”裡的话,那大有“讚歎栴檀”的嫌疑。所谓的修行,就是从关爱“自续”做起。
金字塔顶的圣人向下望:每个个体都是那麽独一无二,那麽无可替代。每一个都是完美人性在这个世间的展现。怀着这样的心态,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爱人,看看周遭的朋友们。突然觉得自己有能力去体验自由,去寻求正义,去展现个体,去探索人生的趣味性了。
在这一层中行走,最大的障碍就是对于自我的否定。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必须克服自身巨大的缺陷,才有可能走向完美。而事实上,这个念头产生的同时,您已经否定了自我,在潜意识裡把自己划入了不完美的范畴。学会接受“自己”是一个非常独特而珍贵的个体,接受“自己”当下的生命呈现方式,过好我们的每一天。
有幸拜读了卡夫曼夫妇(Barry Neil & Samahria Kaufman) 所写的一本老书《SON RISE》。讲述的是他们如何帮助自闭症的儿子步入社会的真实经历。这是一本很好的实践指导书。在这裡您听不到对于栴檀的讚歎,所看到的是如何亲手点燃栴檀,亲自体验它的芳香。
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这个世界才这样的多元,这样的缤纷。每个人所经历的截然不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学会如何看世界的时候,您正在离幸福越来越近。
我的前半生都是在集体教育中度过的,直到移民来到纽西兰后,才有机会重新审视个体的自我。事实上,我们每天遇到的都是个体,我们自己也是独立的个体。正如德兰修女所说: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亲密接触。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每个人对我而言都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
以前读不懂嬷嬷的“个体论”,当踏上金字塔的第四层的时候突然明白了。无论什麽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会是抽象的人类。
当我们服侍穷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服侍耶稣。
当我们安慰被遗弃的人,病人,孤儿,临死的人,受到照顾的,是他;
受到食物的,是他;
穿上衣服的,是他;
受到探访的,是他;
被安慰的,也是他。。。。。。
亲爱的朋友们,放眼世间,您看到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