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前的随想
桥人
三年一次的大选,频率还挺低的。选错了不要紧,忍一忍,反正才三年嘛。当然你得知道,你自己的一张票未必可以改变结果。许多人为了使自己的希望成真,做起了选举动员的志愿者,拉动更多的人一起来支持自己的政党。
看到大选两党党魁的电视辩论,唇枪舌剑浑身解数煞是激烈。谁也不敢说“你行你上啊”,你要说了他还真可能就上了。得把自己的主张说出来让大家知道啊。该说什麽不该说什麽,要强调什麽一笔带过什麽,都像有团队在运作似的不马虎。擅长修辞术的人可能会佔优势。
对许多普通人来说,党魁们在辩论上讲了什麽,他们可能并不感兴趣。有时候候选人帅不帅啊,就能影响你的投票意向。或者邻居随口表扬了谁,也可能让你改变主意。更过分的是,你等红灯的时候,某个候选人大踏步过来跟你握手,第二天你就可能选他了。随机性是有的。
可还是会有很多人不愿意挪身子去投票。因为他们觉得政治这种东西,表面上是两个针锋相对的党派,上了台都一副模样。平时没个影子,战时抱佛脚拉选票,想想就可笑。也有人觉得政治肮髒,政客却要拼命表现出清白的样子来,为公不为私,想想也可笑。
这裡面涉及到统治精英与普通人之间的关係。普通人更多地只考虑与己相关的日常生活和娱乐,统治精英则需要考虑这些普通人的某种集合状态(诉求、偏好等)。民意通过制度化的或者非制度化的途径被统治精英知悉,化作政策,然后再向下实践。如果这种迴圈不通畅,制度就一定有问题。
现代知识份子在情理上会选择与底层更亲近的党派。(这或许是个伪命题,因为哪怕再不与底层亲近的党派,它在根本上也得考虑底层的感受。)但智性与实践往往是两回事,理论上最好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但操作起来,再哲学王的人也得考虑圈子、考虑不那麽“哲学”的人的感受、考虑各种各样的琐碎的庸常细节。表演是必然的。
不管什麽政治制度,好的坏的,最重要的地方也许不在于它能够提供多麽完美的设计,而在于能否动员选民参与到政治中去。如果你的选民都不把参与当回事,再好的制度可能也白搭。
精英们在设计政治制度的时候,将权力下放到普通人那裡,强调来自底层的力量,以便获得执政的合法基础。但是事实上在影响政策这件事情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参与力量。
比如游说集团。游说集团游说的对象是权力者而不是平民,他们可能在大选的间隔期卖命活动,通过金钱或者各种隐性方式来影响执政党派的决策,这等于绕开了徵询民意的环节。你可能会说,金钱它难道不是有制度化的监督麽——它当然不会傻到以离谱的非法姿态出现。游说集团的存在,给那些想走捷径的人开了门路。
最近苏格兰独立投票的事情也让人关注。它让一些反分裂的人很抓狂,至于需要这样温情脉脉的方式吗,不是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来解决分离问题麽。就算过半的人支持了独立,那些不支持独立的人难道就成了牺牲品?
政治选举也是一样,为什麽预设投票的方式才能解决合法性的问题呢。或许任何事情都是不完美的,是彼此将就的结果。想多了没用,有投票的资格,那就投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