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津区德感街道圣泉社区,茂林修竹间隐匿着一座千年古刹——圣泉寺。作为江津“后八景”之一,圣泉寺曾经香火旺盛、门庭若市。随着岁月流逝,如今的圣泉寺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繁盛,只剩下残败的风火墙和零乱的碎石。
然而,就在这杂草丛生、已经略显荒芜的古寺遗址四周,却时有“怪象”发生。究竟是些什么疑团和有待考证的谜题,近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1、寺院附近的青蛙都被江渊施了法?
前往圣泉寺的山路并不好走,没有阶梯,记者只能顶着骄阳,从杂草和乱石中穿过,循着山势慢慢往上挪。
古寺遗址处早已没了当年的建筑,仅在地上隐约可见当初的屋基。但周边古树葱茏,泉水淙淙,当真是好一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老一辈的村民常说,在圣泉寺一带有个‘怪象’——这里什么动物都有,唯独青蛙十分罕见。村里的小孩偶尔抓到过,但奇怪的是,这些青蛙的头上都有一块红斑。”德感街道文化站的杨学洪对记者说。
方志记载,明代圣泉寺内建有私塾——栖清书院,是当时江津的四大书院之一。明代名臣江渊少年时期就曾在此攻读诗书。江渊是江津九龙铺人,生于1400年,明宣德五年考取进士,后来一路官至工部尚书。
如今,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仍流传着江渊对青蛙施法的故事——
相传少年江渊勤奋好学。一个燥热的夏夜,正在书院研习的江渊被屋外的蛙鸣声扰得无法静心,便生气地说:“这些青蛙好烦人!”于是,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提着灯笼去山间寻找这些“扰人读书”的青蛙,最终捉到其中最大的一只。江渊便指着青蛙的头对它说:“你呀,真是讨厌!叫你再也不准叫了!”边说边在青蛙的头顶画了一个红点,随后便将青蛙放归山野。奇怪的是,自那以后,圣泉寺的夜晚便出奇的宁静,青蛙不仅少见踪影,而且自此头顶上便多了块红点。
“按理说,圣泉寺离江边不远,山上又有泉水,青蛙应该不少,但如今圣泉寺周边确实难以见到青蛙。不管传闻是真是假,青蛙为何会在该地区消声匿迹,仍有待科学的考证。”杨学洪说。
2、古寺后山的巨石中埋藏着“天书”?
圣泉寺背靠青山,与江津城区隔江相望。寺后的山间高低错落分布着三块巨石,上面至今仍保留了不少明清时期的题刻,但该寺究竟始建于何年,如今已很难考查。
据《江津县志》记载,昔日圣泉寺规模虽不大,但庙宇庄严,寺后分布着300多块嵯峨的巨石,来往游者更是络绎不绝,骚人墨客题吟甚多,堪称川东的名胜佳景。
早年,因当地修建水库的需要,大批的巨石被炸毁,圣泉寺也随之被毁坏殆尽,只剩下残败的风火墙和四处散落的零乱碎石。
关于寺后巨石埋藏着宝贝的传闻,迄今仍被人津津乐道。杨学洪便对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当地人在巨石里发现过‘天书’!”
1968年,当地一个石匠在寺后的高崖上采石时,偶然发现了一方诗文石刻的石壁里嵌着一团黑黢黢的东西。撬出来一看,竟然是一个密封的方形小龛,剥开表面的锡皮,里面竟然是包扎整齐的12本古书。可惜石匠识字不多,误以为这些古书价值不大,没多久便全部送人了。
据当年见过这批古籍的人们回忆,古籍中其中一本是木板印刷的《治官记异》,是一本文官笔记小说,记录了川南各地的怪异故事。而另一本是手抄本《皇朝冠服志》,里面详尽记述了清代的冠服制度,从皇帝、王妃、文臣、武将到庶民百姓,各种等级的衣冠样式、制料、装饰等,作者是清代大学士王侃。
“如今,这些古籍已经不知散落到何处,无法追回了。”每当说起此事,杨学洪都无不遗憾。
3、幽闭的山林中琴声从何而来?
沿着圣泉寺后的山坡上行数十米,有一口“龙泉”。因古人在凿井时依山势雕刻了一条巨龙,让泉水正好从巨龙的嘴中流出,当地人便称之为“龙吐水”。
在“龙泉”左上方约30米处,有一块长约5米,高3米的巨石。巨石上面的清代题刻“铿尔”两字仍清晰可见。
“题刻旁边的‘听琴洞’才是真正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杨学洪指着旁边崖壁上一个直径30公分左右,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圆洞对记者说。
据介绍,以前每当雨后,“听琴洞”内便会传出叮咚、叮咚类似弹琴的声音。而这个声音的来源应该和不远处的“龙泉”有关,山体中的泉水声通过“听琴洞”扩放了出来,正所谓泉水叮咚响。
“以前多远都能够听见,石上题刻的‘铿尔’两字,估计也是古人在形容‘听琴洞’发出的优美声音。可惜,现在这个洞遭破坏了,也没得琴声传出来了。”杨学洪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何会成“绝唱”?
谈及琴声消失的原因,杨学洪说:“以前,‘听琴洞’的洞口只有几公分,并不像现在这样大。一是因为长年累月的风化,二是由于当地村民的无知,扩大洞口想探个究竟,进行了人为破坏。”
记者从江津区文管所了解到,目前有关方面已对“听琴洞”进行了保护,并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听琴洞”的原貌,让琴声再次响起。
小贴士>>>
从重庆主城出发,经绕城高速往双福、江津方向在德感出口下道,沿西江大道直行约1000米后左转,顺着山路几分钟便可到达圣泉寺山脚。除探秘圣泉寺遗址外,位于江津城区的江公享堂也值得一看,在那里还能了解不少明代名臣江渊的轶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