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则教人惊喜的少年天才有了好成就: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的的孩子姚悦,一则:”光计算机”的发明项目,获得了2014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竞赛的金牌!
我每次看到在国际舞台上有我们华人青少年获得的各种殊荣,都会忍不住激动与欣喜------太早以前,中国国困民穷,求一饱都难,那里来的精力去研发高端科技?终于等到了今天,华人青少年不但能获得此一殊荣,而且频率度高,而且项目都愈往超前不说,同时所创想的项目能教世人为之侧目眼亮- -------这才是真正的后继掘起保证,怎不教人信心满满微笑以对中国的未来!
而这次姚悦所获得的国际科学与工程竞赛的金牌奖,更有另一层深意在内,使我的感触更深更多!
我在台北的哥儿们陈智信老师,是早年师大数学系才子,在名牌中学任教数学,曾连年带台湾优秀的数学尖兵辗转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的数学竞赛,屡屡得金牌佳绩荣耀回台;前几年起,他获北京政府之邀,带了一群同行优质人材赴京示范教学数学科目,给29万尖子生讲述数学精义.
后来有机会我问他心得感触(这家伙有点”绿”,所以事事论述的出发点都放在台湾与大陆的比拼上).他感触地说:[这种创意上比拼的优势,我实实不知台湾还能再维持多少年!大陆人才愈来愈多,两岸民众较量上,我们的每一项指标每年都在丢失王冠-----现在,咱台湾只剩下一样强过他们,那就是:创意”!如果这一项再丢失被赶上,我们就没有筹码没玩头了!]
因此,当我看到姚悦获奖的新闻时,想到阿信的话,感觉到:这一天终于来了!
姚悦的获奖项目说起来并不复杂,却被业内专家认为是充满颠覆式的思维和异想天开的创新,这是长久以来中国教育界里最缺的两大要素!
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运算原理是二进制:即所有需要计算的数值都由”0"和”1”来表示,通过这两个数字的排列顺序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数值,然后再进行计算.而姚悦的”光计算机”的设计思维和上述原理基本上一致,只是用了不同颜色的光代替了原来”0”和”1”的表示数字.通过两个颜色的叠加产生新的颜色.就像两个数字进行加法运算一样,只要识别新的颜色就能得到计算出的数值-------因为颜色有很多种,而且光的混合”不需要时间”,直接识别新的颜色就非常快捷.所以理论上姚悦设计的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能比现有的计算速度提高几百倍.
目前中国光学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也是上海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金祤评价此表示:从未见到过有类似姚悦想法的论文------这简直是颠覆性性的创意!!
可是姚悦的获奖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姚悦从他一位学美术的朋友处得到灵感.他向朋友请教有关调色方面的知识时,发出些许抱怨,表示调色搭配的种类太多实难记住.朋友告诉他:调色十分简单,因为它有着基本的合成规律:在色环上,任何两个点之间的颜色都可以调和而产生新的颜色.
这句话启发了姚悦:如果这些颜色都是一个个的数值,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它们来进行计算呢?--------这个想法就成了姚悦申请研究的一个课题!
姚悦邀合了两位好朋友来一起努力.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即是:老师们告诉他:这题目是做不出任何结果的!
接着两个朋友也放弃了合作.
姚悦身上那种成功的潜质出现了.他以极大的兴趣与意志力做了最顽强的坚持-----这种潜质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力.
后来他遇上真正的伯乐:上海青少年科学志愿者:张逸中.张逸中把他的项目从垃圾堆里捡了回来.一年多里,在中国科协组织下,全国各地都在层层选拔,以组建参加ISEF的国家代表队.张逸中拾起姚悦的项目满心惊讶地认可:[这个想法太独特了,没人能一下子理解,差点造成遗珠之憾.]
表面上看,姚悦的发明实物平淡无奇,不过是一只透明盒子里一些简单的设备.其中没有一个元件的价格超过一百元,整体成本不超过2000元.航空运送赴美参赛过程中还有意外小插曲:零件拆缷时出了问题,到赛场组装时不管怎么调试都失灵.姚悦在第二天一早花了九十分钟才重新组装正确上了阵!
在美参加ISEF的七天赛程里,姚悦表示自己大开眼界.有一位评委非常亲和地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不要用任何专业术语,要用那些能够让老奶奶都听得懂的话来讲.]后来他听完姚悦的讲解后十分夸奖,还玩笑地说:[我目前失业呢.你将来成立大公司时可一定要来找我呵!]-----姚悦最后才知道此人是加州大学的理工博士;而终了颁奖给姚悦的评委中还包括有诺贝尔奖得主呢.
所有参赛团队中姚悦印象最深的是德国代表队.全员十人,最大的14岁最小的13岁.姚悦感叹道:[在这年龄的国内学童,我们只要听得懂老师的课堂授课内容就达标了,可是国外的孩子却早已经参加了世界范围的科技创新大赛,真是难得.]在与他国参赛孩童的交流中,姚悦觉得他们不但想法十分独特,同时基本学术项目都扎下了坚实且深入的基础,比国内许多大学生都有概念.国外的孩子,从小就对自己有兴趣的课题自行做研究:请教老师上图书馆查资料……这些学习习惯,在上大学前都早已养成了.甚至在英国就有如先例:有幼稚园的小朋友通过努力和老师导引,集体完成了一个课题,最终还被发表在国际科学界的权威期刊(Nature)上.
我青少年时因为家庭经济关系选择师大念书(可免所有学杂费不说,每月还有政府公费领取),但是我心底对”教育”的兴趣并不是很大,绝非第一选择.但是大学四年许多必修的教育学分耳濡目染与熏陶之下,还是很有心得的.所以一旦遇上有关话题,总能领悟特别多.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台上教学生台下听与记;不必要知道这些学问是”怎么来的”,也不需要知道是”为什么如此”,却一定得知道:”这具体的知识点是什么"!
我常自诩是考试能手,现在碰到了我那位一有谜团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老公,才一下子戮破我骄傲多年的知识尊严,开始老年的自觉式”自我进修”,这是一股相当喜悦的生活激荡,随时又在长进,同时给过去的知识信条一一拆开辗碎------我已能自行补缀组装还原不说,且处处有新意新喜且是新高点.
教育就该这么着!我查资料,中国上海的一些重点学校已经在走这条路了.希望这些金点能成金线,最后成金面金矿藏!
PS: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年财经素养测评国际报告”显示:上海学生平均成绩高达603分居首,较参与国平均分500分高出103分.
而此前,上海已连续两次在PISA数学,阅读素养和科学项目中全球”夺魁”,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一现象也引发教育专家的关注与讨论.而专家分析表示:上海连续”称霸"PISA测试的最大秘密武器就是扎实的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