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奥克兰,恰遇仲冬长雨,不识天日所在,昼昏如夜,有人称这种天气为「昼晦」。天气难免影响心情,七一黑寂入夜,与远在香港的亲人通了电话,得悉彼处时正下午,乍雨还晴,由铜锣湾起步的「七一游行」已经开始了。很快就见到视频影像,如蚁的人群沿轩尼诗道缓缓蠕动,被阻塞的有轨电车在人流中宛如沉默的孤岛,警民相互推搡,队伍里的人脸面上,流露出冷峻的严肃,或者说多少有点悲愤。
是日假期,识得享受的香港人缘何不去饮茶看戏睇世界波,要在又湿又热的马路上,汗下如雨、挤挤逼逼、行行企企喊口号?
因为他们有诉求,并且要表达出来。这种诉求是一部份人的民意,民众的意愿。
七一游行的主要诉求是「公民普选」以及拒绝「白皮书」。
实在不明白,国新办为什么在港陆矛盾渐趋激烈的关头,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
当年邓小平和铁娘子在谈判交锋之后,为处理双方关于主权与治权的争议,构思出「一国两制」这么一个独特的设计,所谓「一国两制」,就是「英国将香港归还中国,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时容许香港拥有独立的与中国内地不同的经济及政治制度。」
邓小平和铁娘子都同意「港人治港」。所谓「港人治港」,就是香港由香港人自行管理,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目的是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
「一国两制」具体彰显在香港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国防、外交等权力则归中央统一管辖。香港本属中国领土,恢复行使主权名正言顺,之所以另辟蹊径认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鉴于香港过往百年的社会制度,以及生活在这一制度下七百万港人的意愿与利益。
但是国新办白皮书里却强调了中央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即「高度自治权的限度在于中央授予多少权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就享有多少权力,不存在『剩余权力』。」这意味着中央收回了除了国防、外交等权力属于国家外,其它管治权力属于香港自治权的郑重承诺。
所以很多香港人提出「自己的政府自己拣」。这不是对主权的挑战,而是对「一国两制」的维护。
有调查显示,八成的香港人参加游行是被「白皮书」激出来的。
在指责香港人疯了,热衷街头抗争或是「敌对势力」搅乱香港之前,是否应该首先细察民意沸腾的真正原因?
将近五十万人走上街头,他们的呼声是否真的可以置之不理?
什么事都是人为的。当年主事广东的习仲勋视察港深边界,得知当地民众大批逃港,慨叹皆因两地生活水准相差悬殊所致,对外开放的特区设想逐步步成形,「大逃港」成了政革开放的催生针,香港也成为当年中国打开门户的桥头堡。在改革开放取得成就之时,两地差距逐步缩少许多逃港之人来归,港人北进,带来资金、技术与经验,成为政革开放的先锋。可以说当年的国家领导人通过正视现实,调整与改变自己来产生向心力,吸引、影响改变了香港。
如果有人能够恪守「一国两制」,深化大陆的政革,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国民德育教化,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与制度民主,那么大陆的改变必将对香港产生深刻的影响。希望那时还有「七一大游行」,有更多香港人喜笑颜开携老扶幼合家出行,歌唱祖国,庆祝回归。
我们期待这样的「七一大游行」,届时听到的遥远的呼喊,不再是悲愤抗争,而是欢呼与笑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