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系列电影《侏罗纪公园》,一定对凶猛狡诈的霸王龙记忆犹新。众所周知,霸王龙是生活在白垩纪的,那侏罗纪的霸主又是谁呢?答案就是大型肉食性恐龙——上游永川龙。令人惊喜的是,这尊穿越亿万年的恐龙化石目前正在重庆自然博物馆“沉睡”。
重庆自然博物馆位于北碚区嘉陵江畔的文星湾。据悉,该馆即将搬迁至北碚新城新馆,而老馆正在加紧整理展出标本。“镇馆之宝”上游永川龙化石到底长啥样?建馆之初该馆又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近日,记者前往这所博物馆一探究竟。
镇馆之宝
亚洲最完整的肉食龙化石
上游永川龙化石因出土于1976年的永川上游水库而得名。“它是目前亚洲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龙化石。”馆长欧阳辉介绍说。
记者看到,这尊恐龙化石长约900厘米,臀部距地高约350厘米,仰首翘尾,威风凛凛。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重庆自然博物馆有6件展品在香港科学馆展出,其中就包括这只上游永川龙的复制品。
“永川上游龙化石将在新馆开放之际与市民见面。”欧阳辉透露,新馆将围绕“地球·生物·人类”的总主题,除恐龙化石厅外,还有贝林野生动物标本厅、古生物进化厅等六大展厅,展出面积约17000平方米。
前世今生
战时中国科学界的“诺亚方舟”
重庆自然博物馆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最早为1929年由卢作孚先生创办的峡区博物馆,次年扩建为中国西部科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欧阳辉介绍,卢作孚将“科教救国”与“实业救国”的思想相结合,使该院在西部早期开发建设中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
据史料记载,该院当时所开展较大规模的调查就有数十次,足迹遍布重庆、四川、贵州、青海等地,采集到大量地质矿产标本和珍稀动、植物标本。“当时是中国最早研究大熊猫的科研机构。”欧阳辉说,我国第一副大熊猫标本也由该院制作完成。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机关也向大后方迁移。中国西部科学院接受了许多著名学术机构和一流科技人才的转移安置,一度成为学术研究中心,被称作战时中国科学界的“诺亚方舟”。
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合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组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这是中国人靠自己力量组建的第一所多学科自然科学博物馆。”欧阳辉说,新中国成立后,西部科学院和西部博物馆合并先后改建为西南人民科学馆、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馆等,直至1998年才改为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