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何学威的长篇小说《莲》
娑婆世界总是充满着忧患与苦难。在华人心目中,观世音被称为“东方圣母” 她是慈悲的化身,代表着善良、仁爱、美丽、公正、幸福,她永远是弱者的烛光……
据我所知,《莲》的创作十分艰辛,长达十余年,数易其稿。作者很想凭借这一家喻户晓的题材来寄托人类普遍的悲悯情怀,并希望通过刻画观世音的形象来平息自己内心的躁动与不安,来缓解现代人同现实生活的紧张关系,来促使我们的心灵向着一个更为净化的方向提升,让平和替代争斗,让宽容泯灭仇恨。
作者是出于自己内心精神需要走近观世音的,一方面,他不愿看到现代人过多地无限地亵渎自己内心的神圣感,也不愿看到人们把神推到与人远离的位置。所以,他找到了“莲”,一位流落民间的公主,以农家少女的身份,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悲惨与苦难,却能勘破生死并转化为拔苦与乐的实践,尤其是那些宽容的大爱、温柔敦厚的情怀,总让他自己和有机会读到这部佳作的人激动不已,乃至潸然泪下。
聪明的人,把神人化,愚蠢的人,把人神化。 《莲》并未为二十一世纪造神,《莲》最倾心的创作动机就是力图尽最大可能挖掘观世音的人性因素,所以《莲》又总是表现出强烈的仁爱化天下,普世价值的心理色彩,既神圣光耀,又亲近感人。
在创作时,作者借助民间文学的深厚滋养,选择了传统的经典笔法,回避了以往观世音传记和涉及观世音的影视作品普遍采取的非现实手法,回避了那种一贯意义上神的造型,而是让观世音——莲尽可能地弥漫着平常人的气息。为让观世音的形象和蔼可亲,作者在塑造莲时,考虑的比较多的就是既要让人们可以走近她,同时也要让她来到我们人的生活中,以此达成菩萨也是人的新型命题。
不过,作者在处理这一关系时,非常注意分寸。由于不愿意看到在自己的笔下再次出现观世音被亵渎,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塑造方式来保持观世音圣洁的地位,来还原自己内心纯净的人文情怀。作品通篇没有一句抽象的说教,而传奇故事叙说的字里行间,却充满让人怦然心动的佛理光芒。
无论我们现代人怎样将曾经透明洁净的精神镜面打破,但是我们内心的精神真实却不会简单地被否决。不管客观现实是多么严峻和无奈,只要我们内心深处还保有那份虔诚,还有一束不息的烛光,还存着一些善念与愿心,我们就会翻越千山万水去寻找那美的生命方向。 《莲》的可贵之处,正在于看似一个宗教意味十足的题材,却没有一丝一毫消极出世的思想。
由于现代人一味的过激行为,物欲横流,道德缺失,不仅宣布了神的死亡,而且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宣告了人类自身精神的无期徒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莲》的出现,不仅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且在人类精神长廊里,它将是今天乃至明天的启示录。
“烦恼即菩提”作者通过《莲》道出一个平常的真谛:“在人世间,做一有爱心的好人即是菩萨,即是佛,无需舍此他求。”诚如星云大师所言: “求观音拜观音,不如自己做观音。”应该说,作者在塑造观音的同时,也在自我修炼。作为作者的老友,翘首以待《莲》早日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