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29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行颁奖仪式,出自重庆市中小学生之手的近200个发明获奖。这些获奖项目中,发明人的“灵感”大多来自生活。
本届大赛主题为“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板块,其中青少年板块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创造发明、科学研究论文、机器人工程设计)、优秀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科技辅导员板块包括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成果竞赛和优秀科技教育方案展。
根据评审结果,大赛组委会将推荐12个优秀项目(中小学生创新成果)、30幅科幻画、10个优秀实践活动、30项科技教师作品,参加今年8月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移动式马桶机器人
移动式马桶
(机器人创意类一等奖)
发明者:沈靖浩、陈维灿、孔艺霖(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
可以自动行走自动清理
上厕所对很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个难题,普通马桶是固定在厕所里,老年人需要有人搀扶才能靠近。
按照发明者的设计思路,这个移动式马桶平时放在床边,当老年人需要时,马桶盖自动打开,解完大小便后,马桶盖自动关闭。
这个马桶的“移动”功能在于4个轮子。后面两个是驱动轮,前面两个是定向轮,可在马达驱动下按照设置程序实现“行走”。马桶底部有一个可以闭合的“闸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自动对准蹲便槽,然后放出水箱里的水进行冲洗,自动将排泄物清理掉。
灵感来源:3名小男生的发明灵感来源于一次关爱老年人的活动。他们在江北区盘溪老年病人护理医院发现,这里有几十位瘫痪老人、智障老人和其他老年病患者。这些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拉撒问题。
方便老人手术前后移动的智能AB床
手术前后移动智能AB床
(机器人创意类一等奖)
发明者:夏亿勤、龙轩宇、杨桐(沙坪坝双碑小学六年级)
让护士不累病人不痛苦
AB床,是由固定不动的A床和灵活移动的B床两部分组成。两张床都有一面没有封闭,床架的横条远远看去就像一把“大梳子”,当两张床无限接近时,“梳齿”就紧紧地咬合在了一起。
昨日的展示现场,一个“病人布偶”躺在B床上,慢慢地向手术台——A床移动。当两张床平行,灵活的B床在按钮操控下,缓缓抬起了床垫下方的支架,病人被抬起来,接着支架向前、向下,病人就被稳稳地放在了A床上。
夏亿勤解释,B床灵活的支架是由窝轮、窝杆做成的,在马达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的动力,帮助床垫移动。
灵感来源:“我看望生病住院的爸爸时,看到四位护士推着刚做完手术回病房的老爷爷,护士们一个抬头,一个抬脚,两个抬左右肩膀和腰,很吃力地把病人从手术床平移到病床。”夏亿勤说,回到家后,她产生了一个发明智能转换床的灵感。下一步,将考虑在B床上增加超声波光感应装置,提高其智能程度。
斑马线自适应控制系统
斑马线控制系统
(高中组学生发明类一等奖)
发明者:郭健锋
(重庆市铁路中学高一)
感应行人可暂停红绿灯
在人流量较少的地方,红绿灯其实浪费了车辆的等待时间,但如果不设置红绿灯,又会给过马路的行人造成不便。
郭健锋发明的“斑马线自适应控制系统”演示模型中,斑马线两头分别有两个感应区,可以感应到站在这个区域等待过马路的1人及以上的行人,然后通过单片机可以给红绿灯发出信号。
这与路口测试车辆闯红绿灯的原理相似。一旦感应到有行人准备过马路,红绿灯就会照常倒计时;如果没有人,红绿灯倒计时到30秒就会暂停,直到重新感应到行人时,它才会继续倒计时。这样一来,既不会影响行人过马路,又不会让车辆白白等待。
灵感来源:郭健锋说,之所以想到做这个发明,跟自己每天在家门口看到的景象有关。“我家住在九龙坡鹅公岩小学附近,每到上学、放学就会迎来过马路的高峰。但是其他时间,由于人流量较少,过马路的人也很少,经常看到红灯时车辆都停下了却没有一个行人过马路。”
关节仿真式老年人书法交流机器人
关节仿真机器人
(机器人创意类一等奖)
发明者:杨一民、王倪东、郑子渝洋(重庆市八中初二)
接收指令远程模仿书法
杨一民是学校机器人社团成员,去年9月提出了自己的创意。
昨日展示现场,王倪东将自己的手臂绑在其中一只机器人手臂上,用毛笔写下“八中”两个字,郑子渝洋在电脑上进行一个程序操作。几秒钟后,旁边的另一只机器人手臂独自握着毛笔,模仿王倪东的笔法,写下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两个字。
“我的手跟机器人绑在一起时,它通过微变电阻可以记录我腕关节的动作,这个记录存在电脑里,可以通过指令发送给另外一只机器人手臂,让它重复一样的动作。”王倪东说,即使另外一只机器人手臂在其他城市,也可以接收电脑指令进行远程模仿。
灵感来源:杨一民的爷爷是一名书法家,由于腿脚不方便,多次拒绝了到外地交流的邀请。“如果能有一个机器人,能远程模仿爷爷的书法,就可以代替爷爷参加书法交流了。”王倪东说,这些保存的动作数据,还可以使许多濒危的书法流派技巧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