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候期盼着清明节来到,因为学校都会举办春季野外踏青郊游------小孩子好玩好新鲜好窜出蜗居的教室去寻破格的快乐.至于清明是什么,均不太在意.
前些天晚上,在屋子玄关外的碎石地上铁筒内,烧了好些纸钱,遥祭在大陆的公公及在台北国军示范公墓的爸爸妈妈,终于把清明又贴上一只标签:祭祖.这意义深重,有慎终追远的心境.明知:"一杯何尝到九泉"的现实,却仍虔心祭拜,唠唠叨叨地说了好多话,就像爸爸妈妈就在跟前坐着,我还会告老公的状,讲述家里的点点滴滴,没完没了.心里好明白:已经没有多年前的悲恸切切,有时说着说着还会笑出声来-----只是没想到收拾香炉进屋时竟发现依然泪泫如雾.
在台湾的年代,印象最深的清明是蒋公去世的那晚----正是清明!当晚雷电交加,我正青春,伏在爸爸身边似梦似醒,和妈妈围在收音机旁,听到蒋公走了.家里没有一句声音.良久,爸爸说:[去睡吧.]
那一代跟着老蒋过来的青壮年外省人,眼泪是汹涌着往肚子里吞咽的.他们莫名地离开了父母亲人及出生长大的家乡土地,带着不知是愁是恨是爱是念的复杂与茫然,重新垦作着新的土地----忽然间领头军走了,才发现自己仍然作不了自己的主----无力又彷徨!这种内心最深的恸,此刻,终于寻到一个喧泄口,可以不顾忌地嚎啕出声----全台湾人都在哭,加上闷鬰的雷吼声与暴雨的侵打,把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哭声与心碎,都沉沉地辗模糊了.
从此,我怕过清明.
和学生讲课提及清明,也不过拿唐杜牧的清明诗来玩笑而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痛的心情,比不及现实生活里的一杯水酒务实.四两拨了千斤,该是这诗最成功之处.
我的生涯实为平顺多彩型,不似许多华人的坎坷悲苦.清明时节,要缅怀奠祭亡魂,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华人,有太多游离凄苦回不了家乡的亡魂在宇外漂泊流浪受饥冻颠沛着-----早年在朝鲜打仗的志愿军,西南联军抗日的战役军队,更有东南亚许多台湾与大陆的战俘墓穴.....他们的亡魂现在可好?魂魄一日可飘荡千万里,今天可回了家乡?我人微力小,顾不及全世界,但会忍不住情同那些为家国受苦难捐一世身躯的青壮年们-----每年清明祭扫时,我第一捆纸钱都是烧给这些同胞的.不必知名不必知姓,却都是同胞;为今世太平而奉献自己青春生命的前辈同胞.
仍然好无奈-----一杯何尝到九泉!
教书时讲到晋文公重耳逃亡十九年后回国登基为君,犒赏同患难的臣子.唯介之推随母隐居棉山不愿受禄.重耳为了把他逼出山来竟焚烧了整个棉山,却仍不见介之推现身.后来火熄上山寻找,只见介之推与老母紧紧相拥烧死树下.文公大恸.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吃火熟食以纪念介之推并提醒己过.----寒食节由来于此,也正是清明的前一天.传统上,寒食当天所有厨薪都要熄尽,只待清明再重新燃起---- -清明,有好多层次的意境,只是今人都不复记忆,不知这一天有多么厚重与丰富.吾辈为师者,真是惭愧!
同代黄庭坚对清明的看法,就有这些况味: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塜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归,土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前些时又有朋友乔迁,许多台湾乡亲齐聚,一人一盘菜真是丰富盛过新年.席间听到最多的话就是:[马上要回台湾扫墓去了.]
今年我不回去,一则农场收成忙碌,二则怕透了十多小时的飞机长途闷坐.-----想想──呀!若是为了这两个原因,岂不以后都会少回去了?以后每年的清明都只能遥祭爹娘了?(最近倒是台湾来的亲友机率多些),再久后,我走了,像我们这种久居国外的异乡人该葬在那里呢?回家?还是就地而眠?-----竟没好好考虑过.唉,未知生焉知死──想多了.
还是宋人王禹偁的清明诗说得好:----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过一日,贪得一日之光阴,还有好多书没念完,有的该念第二遍第三遍才得尽兴的乐事都没去做,无暇去想死后的事.趁活着时分,过一年清明缅想一回先古,当知更珍惜眼下,才是真理.
北半球的三四月时分,万物皆齐洁谓之清明----是为气清景明,事物皆好.南半球对应其节气想来也不会差到那儿去----这清明节日,还是全华人(中港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岂能败了兴-----
最近该找一天,踏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