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远行至北岛东南端普利策角海边,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下,在嶙峋的礁石间,发现许多熠熠闪光的纽西兰鲍鱼。鲍鱼外壳之所以发亮,是因为它由蛋白质和钙质层层交替重叠生成,可以折射光线,与猫眼石(蛋白石)折射光线的原理相同,因此新西兰鲍鱼也被称为「大海的猫眼石」 。
成千上万只有指甲般大小的幼鲍依附在无边无际的礁石上,如此壮观的场面还是生平首见。这种软体动物世界各地都有,但纽西兰鲍鱼却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品种,它捞出水后是黑色的,所以本地人称之为「Black Gold」,香港买家直译为「黑金鲍」,既形像又矜贵。
在接近南极低温的纯净海水中鲍鱼生长缓慢,从幼鲍到法定捕捞标准的尺寸(十二点五厘米)须要八到十年,由于长期吸咐在海底火山岩上,它的肉足表面形成黑膜,据说其中含有鲍灵素,具防止及抑制肿瘤生长之疗效。其它品种的鲍肚(亦即内脏)因为有毒是不可以食的,但黑金鲍的鲍肚却可以放心食用,再加上本身壳薄肉厚,一只一斤重的黑金鲍,净肉占一半以上,鲍肚约占百分之二十,加起来可食部份超过百分之七十。
鲍鱼食海藻为生,选择邻居也很挑剔。它们不喜欢在浑身是刺的海胆,因为海胆与其争食海藻。可能很少人知道,除了人类之外,海星也喜欢吃鲍鱼。尽管鲍鱼以肉足紧紧吸附在岩石之上,十级大浪也打不下来,但狡猾的海星懂得用自己的长臂把鲍鱼壳上的呼吸孔封住(台湾的珍珠鲍鱼便称「九孔」,一般鲍鱼有四子或五孔),鲍鱼呼吸孔被封便会窒息,从岩石上掉下来,成为海星的美餐。这也是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的,该文还妙笔生花地形容「几只海星就能吃掉一群鲍鱼」,至于几只海星如何进食以及消化一大群鲍鱼,则至今未见任何图文解说
原住民毛利人捕食鲍鱼,但他们似乎更热衷于用五彩缤纷的鲍鱼壳,来装饰战舟、雕刻与会堂,颇有艺术天赋的毛利人的打磨与镶嵌功力,令人叹为观止。欧洲殖民后裔则喜欢把鲍鱼当作羊扒鸡腿放在火上BBQ。经水煮火烤的鲍鱼韧如橡皮,没有很好的牙齿,恐怕无法嚼烂下咽。
一百六十年前华人首次抵纽是为淘金而来,那时的鲍鱼多到俯拾皆是,但做苦力的华工无福消受。今日之华裔多金,食鲍鱼乃家常便饭,几乎每间食肆都养有黑金鲍。年前有位前辈请客,席上之人每位一只黑金鲍。那晚的鲍鱼是一流货色,只可惜泡制的师傅未具一流厨艺。真正懂得享制鲍鱼而又做出品牌的,还是在中国的南方,省港两地识食识整鲍鱼者,做出了名堂的远有「谭家菜」,祖籍广东番禺的谭宗浚当京官时常在家中接客,考入三甲榜眼的谭宗浚既识食又识煮,几个姨太太也精通粤菜。其子谭瑑青更识食识煮,搜集天下烹饪秘诀,取各派名家之所长,融合粤菜与京菜,开创了全新「谭家菜」。
虽然家道中落,谭公子仍讲究美食,宁愿变卖家业也要吃,眼见坐食山崩,谭瑑青便以筵席方式做其拿手的谭家菜来帮补家计,每晚限做三桌,并须在三天前预订,只须留一个座位给主人兼厨师即可。
当年谭家菜的鲍鱼菜也是特色之一,原材料就必选珍贵的紫鲍。
二十多年前香港大厨杨贯一创新出「阿一鲍鱼」,如今「阿一」已成品牌,杨大厨的「阿一鲍鱼」以日本大干鲍作食材,它的烹饪厨技高超之处在于两点﹕一是涨发泡制干鲍鱼,二是烹之调之。
把经过脱水干制的鲍鱼,用天然方法令其膨胀、松软,使其恢复原鲜、原本色、原样,是一种烹饪境界。从选料、浸泡到用火、用料都有一系列复杂工序。 「阿一鲍鱼」之所以好吃,其巧妙就在长时间煨制过程中汲饱了汤汁,故勾茨可用各味,而煨制的上汤就必定少不了排骨与老鸡。海鲜在处理过程中忌铁腥与油,所以要用瓦煲盛之焙以炭火。
大陆美食家沈宏非讲到干制与新鲜鲍鱼两种食法,断言惟独泡制干鲍才有「技术含量」,复杂而又好吃,鲜鲍却属于「蒙昧状态」,没有可施展厨艺的余地,简单抹以粗盐或以水煮熟切片即可,此说有嫌偏颇。其实鲜鲍有更多的做法,白灼、清蒸以及用上汤煨之,食入口中感觉各有不同,岂能鲜犹不及干?
人在纽西兰,黑金鲍近在咫尺,如何将本土珍品做成举世皆知的美食品牌,籍机宣扬纽国的纯净天然,尚须各位多多努力。期盼早日出一位纽西兰「杨贯一」,创出自己的品牌,如是对本地食家,外来游客,都是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