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6日,备受关注的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很少有人知道,神舟十号发射升空时的地面供气系统,是由一家重庆国企研发制造的。
这家企业就是重庆气体压缩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庆气压”)。从2010年开始,重庆气压启动了往复压缩机高压无油润滑技术研究,经历无数次试验和失败后,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高压无油润滑技术的引领企业。
重庆气压,只是众多重庆国企中的创新代表。事实上,各家国企在市场竞争中激流勇进,抢占发展制高点,其“绝活”、“杀手锏”,都来自于创新。
2013年11月,在市国资委主导下,重庆市国有企业开始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战略,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业务创新“四大主线”,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新,成为重庆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引擎”。
1、技术创新
工业企业的活力源
近年来,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平均年增幅达到10%;2012年,新增专利1100项,累计获批专利1936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55个。如四联集团从传统自动化仪器仪表产业的技术改造,到高起点切入蓝宝石及LED领域,把握技术创新脉搏,立足传统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制高点,LED系列产品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企业没有占领“微笑曲线”中技术研发、品牌服务两个高点,而是处于加工组装低端环节。
乔布斯曾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创新”。苹果公司的1300项专利中,成果转化率达到85%,是微软公司的1.2倍,是戴尔公司的2倍。目前,重庆国有工业企业中,比较有竞争力的产品,多为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形成的竞争力,企业原始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不多,新产品对产值的贡献率也比较有限。
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全球有70%以上的专利技术掌握在中小企业手中。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往往“个头大”,对市场的反应不够灵敏,从市场到研发的倒逼机制效率也不高。但如果以下属企业、细分领域等微小处为突破口,其创新活力就会大大提升。
重庆水泵厂就是一个例证。
2012年,重庆水泵厂的产值不足10亿元。这种规模,在全市装备制造行业里排不上号。即便如此,重庆水泵厂的员工们仍很固执:不做无效益的规模。
在轧钢的过程中,钢板的表面会迅速形成又硬又脆的氧化层,俗称“鳞”。如果不除“鳞”,就会影响钢材质量。整个除“鳞”系统,从设计到交付使用,国内只有重庆水泵厂一家能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庆水泵厂就从单一的泵生产厂,变身为拥有整体工艺设计、制作、装配、安装、调试的系统集成商。在水泵厂每年的销售收入中,有50%以上是当期接到订单、开发设计、生产、交付客户并获取利润的。这种快速反应能力,让GE(美国通用电气)和联合技术这样的国际巨头也望尘莫及。
水泵厂的成功告诉我们,国有工业企业只有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此,市国资委为工业企业制定了下一步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四个结合”,即市场导向与全市发展大局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掌握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实现“三个突破”,即在政策支持上有新突破,在创新成果上有新突破,在创新驱动上有新突破。
市国资委党组书记胡际权说,在市场导向与全市发展大局相结合方面,国有工业企业要突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企业发展与全市战略部署、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创新布局,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2、商业模式创新
持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在重庆,没有人不知道重百、新世纪,它们和解放碑、朝天门一样,已经成为很多旅居外地的重庆人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坐标。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商日益蚕食传统商业利润的今天,它们依然保持着逆势增长的态势。
胡际权认为,面对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对传统产业模式的巨大冲击,商贸企业必须在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方面进行整体重构,推动以机制创新为灵魂、以占领客户为核心、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
事实上,这些年来,重庆市的国有商贸企业在模式创新方面已有探索——
重百新世纪的母公司商社集团从传统的批发零售转向重点发展百货、超市、电器、汽车贸易零售核心业务,优化批发贸易产业,加速培育商业地产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稳步调整退出无前景产业。
交运集团创新仓储经营物流模式(VMI),与日本近铁集团共同组建及时达公司,成为了重庆首家针对笔电供应商VMI库存管理的企业,同时也是重庆唯一一家VMI管理企业。
商投集团除着力打造主城两大市场,在重庆12个区县建设13个专业市场和17个项目,与一级市场和三级村镇市场形成三级市场网络。
“未来几年,商贸物流企业在巩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更多的应该注重内涵式发展,研究梳理适合本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手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精细化管理,更优、更好地发展。”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国资委将引导这类企业重点发展电商、现代综合物流等,争取集中优势国企资源(股权、资金等),着力打造电商、现代综合物流两大产业链,加大国企间电商、物流的整合力度,形成合力,并助推企业加快物流区域网络状布局,加强电商与物流的结合。
3、体制创新
投融资企业 发展的加速器
过去10年,投融资体制创新是重庆市国企改革发展最具成效的亮点之一。受益于此,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相继落成。
通过整合资源“五大注入”、抢抓土地储备机遇推动“两个循环”、“三平衡三不”的运作边界等,重庆市国有投融资企业10年撬动了6000亿元资金投入到全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承担了2000多公里高速公路,4000多公里高等级公路,10多条隧道,10余座跨江大桥,140公里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推动重庆基础设施条件大步提升。
但随着可调配土地资源和政府性建设任务逐渐减少,投融资企业再单一依靠土地杠杆来带动发展的路径将不能适应发展的新要求。
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有阶段性的。比如重庆的高速公路修到3000多公里就饱和了,不会再大规模建设,必须谋划新的替代性业务;另一方面,推动投融资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国有投融资企业只有创新转型,才能经受住市场考验。
种种迹象表明,重庆投融资企业正处于“二次创业”的重要关口。为此,市国资委明确了重庆市投融资企业体制创新的方向——总体上要着力构建资金来源多样化、融资机制市场化、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平台多层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进证券化、股权化、资本化、国际化的融资渠道创新,优化融资结构,提升融资能级,完善融资环境,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融资需求。
“要适应这样的新要求,重庆市的国有投融资企业就要有所转变:一是实现从用好本市资金向用好全国甚至全球资金转变;二是实现从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三是实现从扩大增量向盘活存量转变。”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分析道。
据了解,今年开始,重庆市投融资企业的改革创新将从七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创新信贷融资模式,增强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在继续巩固传统信贷融资渠道的基础上,加快拓展新的信贷融资模式,稳定信贷融资比重;
创新股票融资机制,提升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抓住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机遇,稳步推进投融资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创新债券融资机制,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债券融资机制,拓展债券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运用新型融资工具,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对于经营性公路、排污截污、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可以有效运用经营性项目产权市场、资产证券化、收费受益权信托计划等,募集社会资本,实现公众、投资者、建设方多赢局面;
创新票据融资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继续开展票据贴现业务的同时,加快推进票据融资机制创新;
加快国资证券化资本化,拓展国资融资新渠道。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不仅可以拓宽资金来源,分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投融资平台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创新项目融资机制,拓展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继续用好项目融资渠道,创新项目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