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想买一本有关指南针的书籍来看了,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就没有跟妈妈开口。没想到的是,老师帮我从农家书屋借来了这本《指南针》,我终于知道指南针为何总是指着南方了。”12月25日,忠县石宝镇云山村小二年级的杨宝玲高兴地说,自从村里把农家书屋搬到了村小门口后,同学们再也不会没书看了。近年来,重庆市那些曾经备受质疑的农家书屋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图书也走上了流转的路子。
2007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惠民工程后,重庆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个农家书屋。据了解,不少挂有“农家书屋”牌子的房间内空无一人。借书记录显示,前来借书的人寥寥无几。有图书无读者,这些农家书屋为何陷入尴尬?记者询问了附近的几名村民得知,在这些偏远山村,村民对看书并不爱好,农家书屋的受众面狭窄,缺乏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不少枯燥不对路的书籍缺乏吸引力,也是导致图书闲置、资源浪费的原因之一。
对此,市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建设负责人也很无奈。据介绍,几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亿余元,为全市农家书屋配置和续配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及书柜桌椅、标牌、“六簿一册”等物资,实现了硬件设施全覆盖。该负责人坦言,尽管不少农家书屋建在了群众的家门口,却因种种原因遇冷,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和普及效果并不明显。
“农家书屋书籍多,多为闲置没人看;山里娃娃爱看书,却因贫困少书看。为何不让农家书屋流转起来,把尘埃封存的书籍变成孩子急需的宝贝?”忠县石宝镇宣传委员黄军介绍,3个月前,该镇率先在5个村小进行试点,将农家书屋搬到村小门口,把一本本儿童读物“流转”给学校,再由教师将书送到山里娃娃的手中。而这些喜爱读书的孩子不用花钱,就可看到各类儿童读物。
像石宝镇这样“动”起来的并非孤例。为了让农家书屋的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忠县培养了一批送书员、导读员、辅导员;为照顾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巴南区二圣镇将广播电视“村村响”变成“有声书屋”;为了满足村民的种植养殖需要,合川区云门街道成立农家书屋种植养殖读书协会,由志愿者点对点进行辅导服务……
为方便山区的群众借书,市新闻出版局为全市9699个农家书屋设立了29047个外借点,并确定每年全市农家书屋新配置价值2000元的书籍目录。
“农家书屋‘动’起来,群众‘富了脑袋富口袋’。”市农家书屋建设负责人称,下一步还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阅读的兴趣,在农村形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良好氛围,真正解决农民群众的“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