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是扶老助残的“职业公益人”,有的是帮助贫困孩子的“哥哥姐姐”……虽然年龄、性别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重庆市志愿服务从1993年开展至今已有20载——
为孤寡老人洗衣服、资助贫困学生……这是早期的志愿者自发组织的爱心活动。1995年5月,重庆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其后,“助老助残志愿者服务总队”、“青助会”等数个民间团体开花结果。
走过20年风雨,志愿者们从人们眼中的“免费劳动力”成为“城市名片”。
来自团市委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87.24万人,注册志愿者组织9897个,登记志愿服务时长237.89万小时。
“草根志愿者领袖”成城市名片
“我希望打工的爸爸、妈妈过年回家。”“我的心愿是给爷爷、妈妈买大米。”……刘晓华的本子上记满了山区贫困儿童的心愿,从11月下旬开始,他和队友们徒步行走在三峡,沿路搜集山区贫困儿童的“新年心愿”。
39岁的刘晓华投身志愿服务已近10年,他表示:“只是一次偶然,没想到就上瘾了”。
2005年,长期组织网友吃喝玩乐的群主刘晓华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贫困孩子的帖子,他就带着四五个网友去了万州一个偏僻的山村。
“还记得我们去的那家有7个孩子,每天吃的都是玉米和咸菜。”刘晓华和同伴傻了眼,“孩子们不知道还有玉米和咸菜以外的食物,更别提上学了。”
震惊之后,他们把这些信息在网上发布。随后,万州第一个网络民间公益组织创建了。
“第一次,募集到了8000多元,帮助了42个孩子。”刘晓华很兴奋,他开始慢慢把队伍扩大。2007年4月,重庆青年助学志愿者协会(简称“青助会”)正式注册成立,当时会员有100名。
现在的刘晓华已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青助会麾下也有1万余名志愿者。
志愿服务从“出力”到“出智”
29岁的张斐是重庆市助老助残志愿者服务总队的负责人,从志愿服务的“愣头青”到“职业公益人”,他花了3年时间四处“取经”,逐渐成为重庆地区最有代表性的NGO负责人之一。
汶川地震后,他争取到德国某国际基金会23万元人民币资助,开展了为期18个月的汶川地震受灾群众安置区残疾人社区中心计划。张斐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使65名残疾人成功再就业。
从他的身上不难看出志愿服务从单纯“出力”到“出智”的转变。
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黄强表示,到如今,重庆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用智慧在打造城市的软实力。
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还亟待完善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志愿者。”黄强表示。
黄强说,目前重庆市城乡市民学校已建成2140所,推出了“孝心佳节”、“关爱农民工子女”等爱心公益和邻里互助项目60余个。
不过,虽然重庆市志愿服务得到了发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何让志愿者更好地服务社会?让志愿服务工作良好发展?对此,重庆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齐芳建议,社会各方面还需要有更多的激励措施鼓励志愿行为、培育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