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医患关系的思考
新西兰亚裔健康基金会主席陈金明
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时传来中国因医患矛盾而发生的极端案件,无辜的医务工作者被伤害,家庭和亲人承受着无尽的痛苦,整个社会为之震惊。我们这些时刻牵挂着祖国故土的人,虽身居海外,也无不为之痛心疾首,为如何尽早杜绝这种暴戾行为的再次发生,让医患关系尽快回归正常状态而焦虑不安。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最紧密、最友好的关系之一。吃五谷杂粮,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时候。生病后怎么办?恐怕所有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看医生。而医生将解除人们的病痛作为神圣的职责,理所当然成为守护人们健康的卫士的角色。所以,自古以来,医生就是一个很有尊严、受人尊敬的崇高职业,数不清的医德双馨的医家和感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纷纷将 “白衣天使”、“妙手回春”、“悬壶济世” 等美好的赞誉送给他们。这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应有的和谐景象。
本人是医生出身,来新西兰之前曾在国内医院工作多年。那时的医患关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双方即时产生分歧或矛盾,也能够友好协商,遵循正常途径解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双方关系变得不那么融洽了,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最后发展到丧失理智、无视法律、漠视别人生命的地步。究其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与目前的社会信任缺失、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而现行的医疗体制又为这些不良风气的滋生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
《新西兰亚裔健康基金会》成立后的几年来,在为华人社区推介新西兰医疗政策和健康知识的过程中,对西方国家医疗体制的长处和中国医疗体制的不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在谈论如何改善中国的医患关系的时候,不妨借鉴、比较一番,取长补短,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来用之。
一、明确公立医院定位,国家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扶持和投入。目前,中国的公立医院是医疗战线的主力军,而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政府医疗政策的具体实践者和执行者,更是体现政府对老百姓医疗健康的职责,是一种服务的角色,而不是赚钱的工具,或者说不应该将公立医院推向市场,靠赚患者的钱来养活医院和医生。国家对公立医院投入要象一些城市对公共交通的投入那样,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但廉价的服务。由国家保证医生有较高、稳定的收入,在社会上享有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二、医院实行医和药分开。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医、药一体。药房设在医院内,是医院的一部分,肥水不流外人田,以药养医。将药与医生和单位的收入挂勾,不可避免地造成小病大治,一病多查,开大处方等现象,增加病人的负担。西方国家的医生只看病开方,药店设在医院外,与医院没有利益关系,避免了医院以卖药和收红包来增加个人和小单位收入的问题。
三、实行分级医疗制度。目前中国的医疗体系没有象西方国家那样实行分级管理,所有医院都是人满为患,越是大医院、有名的医院越严重,普通病也要到大医院,挂专家号。医生每天超负荷工作,病人则抱怨等待几小时,看病几分钟。医疗资源造成很大浪费,也是病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可以借鉴西方的分级医疗制度,扶持社区医院和小型医院,加强这些医院医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一般病人在初级医院得到及时治疗,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四、建立有效的仲裁制度。医患关系也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发生矛盾和问题是正常现象。问题是当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后如何及时和正确解决。建立权威的、公正的、高效的解决医患矛盾机构,使投诉者“有冤”有处伸,违规者受严惩,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
医患关系是社会众多关系中的一个缩影,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医改也是西方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的功课。对于中国的医改来说,更是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到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更要迎难而上,大家一齐努力,让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再变得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