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重庆10.03万户微企中,已有了越来越多涉农微企的身影。11月14日,来自市工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从事特色效益农业的微企已近微企总量的三成。然而,不少区县涉农微企主却反映,品种单一、产业链短、同质化导致竞争激烈等,成为企业做大的困扰。
案例
循环发展变废为宝
以前在高高低低的坡地上“小而散”地养殖的肉牛,如今却住进了宽敞的庭院牧场,听着阵阵舒缓的轻音乐,享受专业按摩,嚼着高粱、牧草……这样养出的牛肉质更好,不仅销往主城超市,还能远销到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不久后,这些牛就要出栏,每头牛可以收入3000~4000元,一年就能挣十多万元,比打工强。”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2组村民杨先文,上周刚刚领到了全国肉牛“庭院牧场”的微企执照。他说,庭院牧场的收益看得见、摸得着,政府有配套的资金、疫病防控方面的政策支持,而且庭院牧场规模适度,家里3个人完全忙得过来。
依托肉牛产业,丰都县的微企将每一棵牧草、每一头肉牛甚至每一堆牛粪,变成了可以循环的财富。
梁孝荣、李从万两名大学生联合创办丰都县荣万养殖场,专门利用牛粪进行蚯蚓养殖和有机蔬菜种植,年均销售收入达50万元以上;康地实业的张红利用发酵和高温杀菌后的牛粪培育种植菌菇,包括灵芝、双孢菇、茯苓等。围绕“牛经济”,在种养殖、粪污利用、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涌现出了庭院牧场、农产品深加工、特色餐饮等“牛微企”256户。
以中药材为主打的南川区前星村,则通过药材的大面积种植带动了蜂蜜产业的发展。采集玄参、五倍子等药材的花粉酿制成的药蜜,价格比普通蜂蜜贵2~3倍。蜜蜂采粉,药材授粉机会多了,也有利于药材种植。
瓶颈
涉农企业成本高技术低
然而,不少涉农小微企业却称,农产品市场变化快、农资成本上升、资金不足等问题,制约企业做大规模、延伸产业链。
南川葡萄种植户熊四新说,葡萄这类农产品品种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虽然依靠龙头公司订单、直送直销等形式可以暂时救急,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然而,要单枪匹马做深加工,也并非易事。即使建厂进行深加工,也往往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少市场营销投入、产品规格不标准、包装缺档次等问题,导致产品“卖不动”。
“单纯依靠种养殖很难做大。”南川区铁锣河香菇公司负责人陈福木说,种植香菇的肥料以菇棒和杂木为主,目前均靠林场采伐杂木,数量有限,一旦种植规模扩大,杂木就会开始出现短缺。另外,废弃菇棒本来是上等的有机肥原料,但因加工条件受限,大量的产品因储存太久而浪费或是加工后边角料被废弃,白白减少了收入。
办法
依托微企村抱团做大
“种养殖业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要靠单打独斗做大规模并不容易。”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涉足特色农业的企业,除了在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方面要有充足准备,还必须认清自身特色,选择合适的项目,不能盲目进入。同时,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很少有企业都能做到“全产业链”。
该负责人称,以往粗放式大规模种养殖的方式,无法实现循环互补,产业链得不到延伸,若规模适度地进行种养殖,在产业链上找到自身优势项目,做精做专,更利于提高“含金量”。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依托微企村集聚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不少农业微企增收致富。
南川区政府根据南川水江镇长青村特色,将其命名为“金佛山香菇微企专业村”,不仅为单个小微企业补贴资金,为其引进高品质菇类,还派出农业专家进行“保姆式”培训,并出资统一修建了排水、保鲜等基础设施,统一打造品牌。南川还引导这些小微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要效益。
“通过集中孵化,企业可以在产业链上觅到更多商机,抱团做大。”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今年将发展50个市级微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