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坪坝区赖家桥轻轨站附近,有一座占地颇大的晚清四合院建筑,其白色的高墙、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无不透露出这栋建筑的古朴。这座宅院就是抗战时期大批进步文化人士时常聚会之地——重庆全家院子郭沫若旧居。
郭沫若旧居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街道香蕉园村,2000年9月,重庆市政府公布其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入选全国第七批“国保”。
郭沫若在此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郭沫若旧居也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乡间办公地。1939年1月到1945年5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曾在此长期居住、办公。抗战时期,三厅作为在国统区内由共产党起主导作用的政府机构,成为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动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营垒。
“倒回到70年前,这里不仅是重庆文艺界人士活动、聚会的重要场所,更是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沙坪坝区文管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全家院子也是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诞生之地。当年寓居于此的郭沫若笔耕不倦,创作出《屈原》、《孔雀胆》、《棠棣之花》、《虎符》等大量文学作品,被毛泽东主席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也都是在这里相继问世。
意义重大的皂角树
在郭沫若全家院子旧居里,除了几棵有百年历史的香樟树外,还有一棵百年银杏,在这棵树下,郭老完成了大量文学和学术作品。除了这些百年珍稀树木,院中还有一棵皂角树显得格外扎眼,“抗战时期,三厅和文工会的工作人员,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都用这棵树的结下的皂角洗衣、洗头。”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
如今,郭沫若全家院子旧居的书房里,依然陈放着郭老当年用过的纸笔,卧室挂着和当年一样的白色蚊帐,站在书房里,仿佛能看到70多年前,郭老在这里奋笔疾书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