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字本义乃为"止""戈"-----制止兵器即消弭战乱.但是我相信,使用到武,应该是在制止战乱的协议谈判之后的最后一种选择.
今天晚上我在北岸经典中文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另一种文化体的世界:武侠世界.这里面最近时代的人物与作品代表,我解析金庸及其创作;最远的武侠始祖,我捧出墨子!
事实上,中学时候不但细读金庸,还偏看古龙.后来大学的老师提及一句:[金庸的作品,是属于华夏民族的阳刚一路;而古龙作品特色纯系日本阴柔之气.]-- --从此我远离古龙.加上在台湾联合报任职后,结识一位报系的才子型人物:薛兴国(他那时任报系民生报的副总编辑),此君虽然有些其貌不扬,成天披着长发嚼着烟斗,但是真个才华洋溢----最重要的是,我们更知道了他与古龙是莫逆好友,古龙一喝醉了酒,无法交稿时,都是薛兴国给代的笔.而我当时脾气也扭,觉得一位作者对自己的写作职责,竟然能够因酒醉而不亲力亲为不说,还敢欺瞒读者找他人捉刀,于文品上就很有可议!所以,我不再看古龙,同时也真反感他文字里的取巧与卖弄!
中国文学读多了,真得愈来愈佩服金庸的襟怀与文才.移民来纽前,我特地专门买齐他的整套36本著作全辑带到纽西兰,时近20年,几近翻烂了. 我知道,论起武侠文学,金庸是入史册的人物了.原因好几:第一,他说故事结构绵密,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得人喘息不及紧张不迭;第二,正史与杜撰交错穿插,不但可信度大增,同时给读者以学史之便与趣兼得;第三,金庸的中文造诣深厚,不但文字水准上乘,且经史子集随手拈来皆妙意高超,有绝对的文学价值在;第四:他不但对中国的地理常识与考证十分严谨详实,各地方的特色风味产物也道尽其妙不说,连渉及国外(如俄罗斯)也都细细说明,足见他功课做得扎实,像一堂有故事的地理课;第五:他对杂学中医中药,人体百穴,道家气功,佛释百家学术精理都有相当程度见解与体会,说来头头是道,即使内行者也难挑其理.再加上丹青书法琴艺棋道无一不能,说起内中趣味入木三分,令人折服.奇门遁甲数算之奇也信手拈来,教人称奇;书中人物的嗜酒也各有奇趣,饮酒的讲究说来也教人啧舌;第六:于明清朝政令法制宫庭体制皆详尽仔细,娓娓道来直如书其家事般熟稔,不得不教人信服.第七:对明清朝的社会民间乡野帮派的真实记录也好,随笔杜撰也好,都生动如实,无法挑眼........
我只能说:金庸是华夏武侠史里入册的唯一一人!
我更爱的是金庸对许多事物的通达观点,以及他对感情的纤细敏锐度.我提及他在他第一本书"书剑恩仇录"里写道,乾隆将一块温润的羊脂白玉送给红花会首脑陈家洛,玉上刻的四个字:"情深不寿"-----我乍看时心真如炸开一般触动,许多迷惘茫然的迷惑,刹时间都明白了.这种醍醐灌顶的悟,金庸的36本著作里,给了我许多许多.
课堂上我提墨子的篇章不多(若要论其学说,几个小时讲不完.但今天我只说了墨子武侠祖师爷的武界教令:尚俭与非攻.真侠者皆俭朴(所以古龙的代表作里,楚留香的人物不可能存在;另外,非攻之故,墨家的防守战术,是可以敌过鲁班的进攻利器的----这点以后有暇再谈.)
再者,墨家的剑侠客们,都重然诺,吃苦受累不计较,甚至相助了人还被冤枉的史事常常发生(如墨家三百侠客弟子守住孱弱的宋国,使得强楚为之不敢进侵;退楚后墨子返回宋国,夜间遇雨躲在一宋国人家檐下避雨,还被那家家人喝斥赶离----墨子也只笑笑避开,没有怨言一句.-----这是最早墨家提倡的侠道精神!-----金庸的武侠世界里延续了这份侠道精神.
但是今天传统的华人文学界里,有些慢待武侠作品,事实上,武侠小说能写到金庸的水准,太多国际级文人也不如.金庸可惜了生在今日中国,无法让偏见与低才的诺贝尔奖单位认识到他的文蕴大才,中国政府若能竖起真正的文化大纛,金庸是扛得起这面大旗的当代第一人!!
听说八十多岁的金庸又跑到北大去念书去了.我吓一跳,他的才华去当北大教授都绰绰有余----这又是他大胸襟的一回展现,由衷钦服.
授课完的一路归途中,这番思潮掀起涛浪般在我心底腾搅着,久久不能平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