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球
王艺钢,6岁,巫山县陈家村留守儿童。1年前,母亲赶集时为他买回溜溜球,是他最爱的“小伙伴”。
餐巾纸花
唐云馨,6岁,綦江区郭扶镇永胜村留守儿童。她姐姐离开大山,外出念书时留下的三朵纸花成为妹妹最喜爱的“小伙伴”。
公仔熊
尹丽娟,9岁,梁平县柏家镇伍通村留守儿童。天天伴她“促膝长谈”的“大熊”来自一位涪陵志愿者的捐赠。
零食玩具
李远平,8岁,綦江区郭扶镇永胜村留守儿童。他最喜欢的4个“小伙伴”取名叫恐龙、吊车、变形金刚和扫地车,全部来自买的零食附赠。
2013年9月,我走进大山,走近在云端玩耍、在泥泞路上跋涉、像风一样奔跑的山里娃。
这次进山,我原本的拍摄对象是坚守山区的乡村教师。然而,当我走进高山村小,并随乡村教师跋山涉水,走访山里娃时,那些星星点点散落山里的土屋、残旧的学习用品、简陋的玩具……向我翻开并讲述着一个个孤独的故事。
照片里的山里娃大多是留守儿童。当越来越多邻家的玩伴随父母奔赴他乡,或者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搬出大山后,剩下的山里娃,便只能与他们手里的“小伙伴”相依相伴。
山里的村小,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那里,不仅有比家里吃得好的营养午餐和许多的玩伴,而且有老师教会他们识字、计算,甚至如何做人。当然,还有老师带来的希望——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放学后,寂静的大山里,除了家里的老人,陪伴山里娃的或许是一张画纸、一朵花、一个口哨或一辆滑板车。
在巫山县海拔1900多米的陈家村,陈振美喜欢在薄薄的图画纸上擦了画,画了擦,因为仅有的一袋画纸是王老师送的,她没钱买,所以格外珍惜。
梁平县伍通村的尹小峰独自一人的时候,喜欢玩双截棍。灵巧的木质双截棍是双胞胎哥哥送给他的。“哥哥自己做的,花了一个多月,棒不棒?”他说有了双截棍夜里就不怕了。
綦江区永胜村,阴雨天里,黄昏时分唐云馨很寂寞,于是她拿出姐姐留给她的3枝花。见花如见人,一会唐云馨的心情就好了。餐巾纸折的花已很陈旧,但却是唐云馨最珍爱的“伙伴”。
当城里孩子的“小伙伴”被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点亮时,山里的胡传富却还玩着34岁的我年少时坐过的滑轮车,甚至更简陋。大山里没有网络,他们感觉不到山外的世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但单纯,没有更多的物欲。
记不起哪里看来一句话:不要用自己的幸福去定义别人的幸福。对习惯了粗茶淡饭的山里娃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会察觉到生活的拮据,对这些习惯了在山路上奔跑的山里娃来说,他们可能也感受不到那份孤单。但当我问起他们想不想有个发光的溜溜球,想不想多几张素描纸,想不想有属于自己的几册书,想不想……时,他们羞涩的样子,仍让我觉得我们有责任让他们拥有更多一点的“小伙伴”,陪伴他们度过少年时光,直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