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1年3月27日,威尔士斯诺克选手马克·威廉姆斯(前右)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礼物。当日,2011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举行赛前新闻发布会暨赞助商发布仪式。新华社记者孟永民摄
新华网沈阳9月9日体育专电(记者王浩宇 李放 范春生)在我国“奥运战略”的大背景下,入奥对于一个体育项目来说往往意味着有了“饭票”。但没了“五环之光”的照耀,就真的无法生存了吗?非也!
有很多非奥项目,都带有很强的民族性色彩,比如中国的围棋。1993年被从全运会剔除后,原本就是非奥项目的围棋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很多省的围棋队都被砍掉,众多棋手散落至社会的各行各业,有的甚至转行去开出租车。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围棋非但没有继续滑坡,反而日子过得比很多奥运项目还要滋润。
围棋的“致富”之路?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培训推广部主任张文东九段认为,围棋项目能够“活”得很好,关键是其自身几千年历史沉淀出来的魅力,老百姓喜闻乐见,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动力。
由于围棋自身的魅力和老百姓的喜爱,在项目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来自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和推广,形成了民众对围棋教学的需求。而曾经被遣散的旗手们也很快在围棋的培训市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围棋培训市场的繁荣和火爆反过来推动体育总局棋牌中心成立了培训推广部,对围棋的普及、推广和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
据张文东介绍,培训推广部今年3、4月份在沿海和中部11个省份进行了调研,粗略估计目前中国的围棋人口有2、3千万人,光每年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就有100万在学人口(不包括过去学过的)。围棋的培训机构更是多如牛毛,而且有越做越大的趋势,有的地方一所围棋学校就有3000名学生。在未来3年之内,很有可能涌现出资产规模上亿的培训学校和机构。
此外,一线围棋职业棋手如今的生存状况也让很多奥运项目的运动员羡慕。目前,能够参加围甲联赛、以参赛为生的职业棋手大约有60-70人。在这些棋手中,年收入在十几万元和百万级的棋手各有10名左右,其它人的年收入大都在20-50万之间。
民族性运动之外,“舶来品”也是我国非奥项目的一个主要分支,其中台球“先借助外力,再自立门户”的生存模式便值得同类项目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