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杨绛先生写于2007年的<走到人生边上>,就如在聆听一位百岁老人的智慧话语。她是一百年来中国知识份子沉浮命运的典型代表、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虽说:老即是病,老人免不了还要生另外的病。能无疾而终,就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得干脆利索,一病就死,也都称好福气>先生如是说。
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环境中,旧时的迷信老观念渐渐淡漠,人们并不太在意谈到“生.老.病.死”这几个字。老人们相聚时,特别是一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者往往首先谈到的是老与病。经常谈到还有“老了并不可怕,生了病能治好也不可怕,只怕久病不愈或生活不能自理怎么办?”
“老俩口都在,一人生了病有老伴照顾也不怕,如果只有一人怎么办?”
“子女都很孝顺,但要工作上班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身边怎么办?”
从许多的怎么办开展了讨论,大家一致公认澳洲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举世闻名。就老人而言,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 为之服务,他们举办讲座、举办展览、发放手册(Australian Government Directory of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随时可以根据手册中提供的专案与他们联系并有双语服务。在各个社区都设有养老院,现在澳洲政还提倡家庭养老,只要通过评估就有专职人员上门定时服务,包括医生就诊、护士打针,以及各类的家政人员,考虑十分周到。
但是老人们又想到在家养老是很不错的方式,但“这里的上门服务均以小时计算,不可能全天候服务,晚上怎么办?” “晚上大小便失禁就要等待第二天才能解决,怎么办?”
对于新提出来的怎么办又再讨论,大家认为:当生活不能自理时应该明智地选择住进养老院,而不是住家拖累子女。 “对,这是聪明的举措”,获得不少人的赞同。墨尔本的养老院分布在全市的各地区,环境幽雅、乌语花香设备齐全。但是老人们又想到“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毕竟不同,我们从小吃米饭、炒菜、喝热茶,三明治还可以对付、冰冷的水吃了胃疼怎么办?” 还有“住入西人的养老院语言沟通成困难怎么办?”
澳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华人是其中的部分。华人移民中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也有多家华人创办的养老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己有96岁高龄,头脑清楚行动尚可,因乏人照顾就选择住进一处华人养老院。院内条件不错,食、宿很是满意,可入住的老人多为广东借,讲广东话,对于出身江南地区的老先生也存在语言沟通困难,怎么办?老教授十分豁达,他说“幸好子女为我安装了电脑,每天靠它打发日子,倒也安心” 老人家告诉我们,他每天有事做所以过得也踏实。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烁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 杨绛先生如是说。
<人必需修身,而修身需用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
<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Better myself in every way, 过好每一天> 先生如是说。
我想到, 日子一天天过下去,人老了这一自然规律是谁也没法改变的,我们可不能每天带着那么多“怎么办?”活着。多累!
是的,正如杨绛先生一直强调的“修炼”,细想至此,心静如水,我们也应该过好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