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礼拜的经典中文课上的是:"孙子兵法"!
刚开课表时,有人讶然:[你讲孙子兵法?]----言下甚是存疑:你若真懂孙子兵法,为什有些事处理得并不高明?
我知道自己,不是不懂孙子兵法之道,但是如果日常处事或交友待人,都要以兵法诡道计较,这人生岂不大无味也无趣至极?所以一心只求适意安心即可,年纪大了,也不想耗费太多脑子,祈能像论语所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福气.
但是学生们大多误解孙子兵法了(我先讲述"谋攻篇"),他们以为学会了孙子兵法就能够无往不利,见招拆招百战百胜-----我开章名义告诉大家:孙子兵法或像一本武林密笈,作战方略,岳家兵书,里面是提纲挈领,讲精义主旨,至于活用于日常事务上,军事作战上,甚至是商业竞争上,能否得心应手,那还得是看读这本孙子兵法的人,他的领略程度与悟性了.
不过再教孙子兵法,我也重温一遍,希望从温故知新的好处里得些意外收获,或是过去的理解中能上一层楼有些更深刻的体会!果然,我读到谋攻篇里所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不禁大笑,这一下子懂得澈透了!!
中国人的民族性里,有些事是过度讲究原则,而少了灵活,过于苦死不懂巧活.且常常专注小节不顾大局.我记得早年看本书,说台湾老蒋的亲信老战友何应钦将军(日本二战的天皇投降代表冈村宁次就是何将军的老师,我在台访问过他抗日战史回忆),他当年访问过荷兰的军事博物馆时,发现人家博物馆内有记载军事要略里的重要陈述,其中有一章节令何将军大为惊异不解----那一个章节,是在教导军队如何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之下,向敌方投降之道!何应钦告诉对方导览官员:[我们中国人,若是战败,有死而已!]但是对方不以为然,他们说:[保存实力是战争的必要条件之一;战场中胜负乃兵家常事,要取得的乃是最后的胜利!]
而有序的投降,不但保留实力也保留文物古迹.二战时,德国攻打捷克,攻打丹麦,都是兵不刃血而赢得胜利-------这儿不是教大家投降,而是教大家在战争进行到什么状况时可以投降,而投降有投降的条件,把伤亡与损失减至最低,以求状况变化中的机遇来临.
如果在彼此人力战斗力都相差太多,又没有好将才帅才与计谋时,还一个劲愚昧地往前冲,不顾后果,不计损伤,白白送死,造成家国底气底力尽失,毫无再图翻身的筹码-----这替种形式的"顽强"是毫无意义的,就应了孙武的话: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弱小的军队若不自量力,坚持应战,又毫无取胜之道,一定会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且歼灭!)
百战百胜都不是最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乘.
回到一句话:战事最忌躁急,冷静与谋略是漂亮胜利最佳的利器!
一战二战时许多外国大将的议事桌上都放着一本中国的战争宝典:孙子兵法;而今天的美国西点军校学生的课本中就有一本孙子兵法;现代日本也好欧美国家的大企业巨商要贾的内室抽屉里也放着一本孙子兵法-----要用它之前,要先懂它,懂透澈了还要能活用.我没说错,就像一本武林密笈,不同资质的人研读了有不同的成就.学了一堆武学,临敌之时,你要懂得该用那一招去拆解,去克制去取胜,才算读通了这本兵法.
我真正想说的是:这是我们华人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我们若不知也不学也不懂更说不出以然来,岂不是太不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