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的"潜学"历程走进了汉朝的名臣才子贾谊与晁错的世界-----人年纪大了,才真懂得世态与曲折?教人慨叹不已!!
都以为贤臣大才最冤屈的事,莫过于生不逢时,满腹的才华无得发挥;再或就遇不得贤君明主,无法赏识大才重用为国-----可偏偏这俩位:贾谊与晁错,生辰与得遇,都在其位,竟都没有得到善终不说:前者三十二岁就抑鬰以终,后者更惨,在明君与小人的合作陷害之下,被腰斩于市且三代连诛,惨不堪言!!
想研究贾谊,源于前些时研究屈原.屈原既不逢时也不遇明君,投江自尽造成千古憾事.史记司马迁把他与贾谊并列作传----曾经我也为此间华夏高三学生讲解过贾谊的名作"过秦论",----所以有意深入话题(司马迁向来把颇可并论的人物合在一起作传,更收点睛效益)-----但是我读过贾谊的评论之后,发现他比屈原冤苦更大-----生逢时:汉朝底定且修养生息之后的岁月,同时还是文帝明君在位,也懂得他也欣赏他,贾谊的冤苦何来?
原来他虽遇明君又逢盛世,可惜朝堂之上多为庸才,没人能懂他的大才;加上他本身才华太高,个性里极度缺乏耐性与庸才们周旋,以取得小人的心平与环境的融和----他对文帝的应对中也常显出倨傲与嘲讽.也因此,他的高瞻远嘱见解一旦提出,全朝堂皆怒反(不见得懂,却为反而反),而文帝即使懂得他的朝议是多么重要多么深远,却无法施行,因为全朝皆反!
全国人都是疯子都是蠢蛋,只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个清醒的人建议同是清醒的君王,把所有的疯子抓起来去看医生,但是,没有疯子肯听话,皆吵闹不堪.君王要维持大局,君王为了整个国家的运作要靠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只有作退一歩的打算:把清醒的人远谪了!!
君王还存有一些良知,文帝把贾谊送给远方的儿子梁王使用,希望在另一个世代中让贾谊发挥专才治国.偏偏天意不从,梁王骑马摔死,贾谊最后的一点希望完全破灭,他抑鬰以终,年仅三十二岁.
固然贾谊自恃其才凌傲人物是一种祸根,但是他向汉文帝陈述三代之治与秦国乱源的文章,到二千年后的今天仍是政治与历史宝典!他与其说被他的高才所害,宁可看成是被一群庸人所害!他的寂寞是千古的冤!
高才是罪么?我在想,深思地想!古代伊尹管仲的同事中也必定是庸才居多,而伊尹与管仲必是更懂得一个道理:如何与庸才相处合作,才得到最后的成功的!!
我懂了一个很不愿意懂的事实:圣人的成功之道,就是要能与庸人合作,引导他们并且借他们之力,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还有另一个心得:大文章的成就,是得自大性格的心胸完成的;而最成功的官僚,第一要素,就是不能有丁点性格!!
读完贾谊的生平与论作,我是默默流下愤怒的眼泪.但是再读完晁错,我是伏案嚎啕----再也忍无可忍!!
早期看过大陆出的"汉武大帝"连续剧,中间对晁错的印象复杂:剧作者想把复杂且深度的晁错写好,演员也资深,但是晁错的个性并没有完全突显,反而有些投机份子的味道,所以我只延袭了过往对晁错的教科书定性理解,没有更多的兴趣去钻研(兴趣主轴都追着武帝去思索,而放下晁错的角色作用)------现在,晁错在明君汉景帝的高级帝王术中,被当一只棋子似地狠狠抛弃,还是在菜市中被腰斩且连诛三族------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文景之治",是用大才冤屈的鲜血换来的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