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购高端品牌智能手机,然而山寨手机工厂也瞄上了这一市场纷纷仿冒,低成本、高利润的诱惑使得一些商家铤而走险,利用网络及其他渠道转销高仿机,几经转手之后利润可达几百至上千元,甚至能卖出比正品原价更高的价格。这一利益链条已十分成熟,山寨机在外形、做工上精度都很高,消费者很难识别真伪。
高仿、山寨机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没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可能存在潜在质量问题,甚至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更扰乱了正常的手机市场秩序,助长侵权之风。手机市场鱼龙混杂,亟需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假冒伪劣现象,有序规范市场。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坚持购买正品手机,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机,提高甄别能力。
手机市场充斥高仿乱象
近日,有不少消费者举报在购买小米2、iPhone等品牌手机时遭遇高仿真山寨机。如一消费者买手机在付款时还专门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正常,但买完后却装不了对应软件,才发现买到的是“水货”。高仿手机不仅在外观上跟真货一模一样,甚至连测试软件、IMEI号等都看不出问题,基本上是真假难辨。
如今,手机已不再是稀罕物,其普及速度令人咂舌,几乎到了人手一部的程度。智能手机价格的下降及其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了消费者对手机升级换代的要求,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刺激了山寨手机的泛滥。手机市场上常常出现“傍名牌”现象,“三星”、“ iPhone”等品牌手机成为争相仿冒的对象。商家往往以超低价格吸引消费者,然后偷偷用高仿机替代真机售卖给消费者;也有一些人故意设圈套要求消费者先付款,再劝其换一款为性价比更高的手机,进而卖出山寨机;更有甚者,为了增加消费的信任度,有些商家还打出了“假一赔十”的承诺。
高仿手机大行其道,不少“山寨机”混杂在“正规军”行列,几可鱼目混珠,到了让人防不胜防的地步,很多人花了大价钱却没买到正品手机,且受骗的人不在少数。据报道,今年以来武汉市工商局洪山分局接到手机相关投诉384件,其中涉及高仿、山寨手机的达148件,逼近去年全年投诉。
利润驱动高仿机屡禁不止
一些手机厂商纷纷投入高仿行业与其惊人的巨大利润不无关系,不仅前期成本投入少,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额进行技术开发及改进,而是直接使用畅销机型的外观模具,仿冒其生产工艺;高仿手机依靠品牌手机的知名度可迅速打入市场,也不用花费高昂代价进行市场推广和渠道维护;而且不需要交税和支出后期维护费用,高仿手机并不提供“三包”证明,省去了一大笔资金。另外,高仿机也还没有统一定价,价格浮动空间大,相当具有诱惑力。虽然一般高仿机都比正品要便宜很多,但据了解,商家卖出一部正品品牌手机,只能赚几十元,而一部高仿机利润却可达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目前的山寨手机厂商也走起了“正规”生产道路,相比往日的高仿手机,现在的山寨机生产已不再是野路子,暗藏于地下的厂家已逐渐开始壮大起来,不仅拥有其独立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生产设施及流水线作业也日益完善,拥有一定的生产水平。据报道,一小米2高仿手机生产厂家,拥有8条生产线,更有先进的无尘生产车间和相应的配件、成品仓库等。由于高仿手机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外观和包装盒等细节上的精度都很高,消费者一般较难识破,也增加了相关部门的打击难度。除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山寨手机市场的活跃与消费者的纵容态度也有密切关系。一些消费者想买行货却因其高额价格望而却步,只能退而求其次;也有一些人认为现在的智能产品更新速度快,使用周期短,不值得花费大量金额购买一款品牌手机;高仿手机既可以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理也降低了成本支出,自然容易受到欢迎。在各方的相互影响作用下,高仿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维权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尽管高仿手机在模仿上惟妙惟肖,但毕竟不能等同于正品,其存在自身缺陷。为压缩成本,厂商一般采用的配件如电池、机芯等都是用廉价替代品,质量情况堪忧,往往可能出现黑屏、死机等各种问题,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水货”手机突发爆炸的事件也曾发生。且一旦手机出现故障则无处维修,需要办理退货等业务时会遭到商家无理拒绝或收取额外费用。不仅如此,高仿手机的存在对于手机市场造成了严重侵害,分流了正品手机的销量,损害正规厂商的创新热情;也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其健康发展,这种现象亟待加强监管。
面对鱼龙混杂的手机市场,该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呢?从监管上看,首先需要从源头上做好把控工作。工商、海关等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遏制仿真手机的生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制作及销售高仿手机的惩处力度;加强对手机生产企业的资格审核,严格生产过程控制,强化生产管理,组织定期的抽检,完善生产经营管理。
同时,正规手机生产企业也需要提高竞争力,加大创新设计,在外观及质量上给消费者以全新体验,开发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做精品手机更要成为大众化手机,尽量让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
而消费者则不可一味追求价格低廉而购买山寨机、高仿机,给不法厂商以可趁之机,从态度上要树立支持正版的观念,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买到的手机不会有安全隐患。在选择手机时,首先,可在官网上查询品牌手机的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遇到手机售价比行货要低的情况时,不可贪图便宜,需仔细甄别;第三,尽量到正规的销售渠道购买,比如手机品牌官网和运营商营业厅等。一旦遭遇受骗,要及时地与卖家协商,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记者 蔡晓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