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天工开物》中提到的明代炼锌一事是真是假?中国古代的炼锌技术是否真的远销西洋?近日,新晋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庆市冶锌遗址,为这些扑朔迷离的说法找到了答案。
《天工开物》“确有其事”
早在1984年,丰都庙背后村一村民修建房屋时,在泥土里挖出了十余锭金属。经有关单位确认,这些金属为锌。10年之后的1994年,为配合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了小面积试掘,试掘中,考古队员们又发现了冶炼罐、炉渣、炉灰等遗物,并确定它们为冶炼堆积物。
这里,就是重庆古代的冶锌遗址。
“重庆冶锌遗址群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正确性。”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白九江表示,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曾提到用泥罐“开炼倭铅”,“这是目前世界上有关炼锌技术的最早记载。”不过,在重庆冶锌遗址群发现之前,这只能存在与书本中,在现实中并没有在国内发现明代的冶锌遗存。而现在,该遗址群的发现,证明了《天工开物》中所述确有其事。
明代曾大规模炼锌且远销西洋
如今,已得到确认的古代炼锌遗址有18处。其中丰都县境内长江沿岸分布有16处,分别集中在镇江镇至兴义镇、高家镇段;石柱县境内2处,分布于七曜山西南麓高山盆地。年代为明、清时期。
“从明代开始,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先民们已熟练地掌握了炼锌技术,开始大规模的炼锌,并且远销西洋。”白九江认为,从发掘结果来看,早在明代,重庆在冶锌这一领域就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考证,在十六七世纪,我国就能制造纯度高达98%的金属锌,被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从我国大量运至欧洲,后来,连我国炼锌的方法也被他们传至欧洲。丰都、石柱等地矿产资源丰富,且靠近长江,很有可能就是这个重要运输渠道之一。”白九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