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市最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苗寨,彭水县鞍子镇罗家坨苗寨于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首批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之一。4年过去了,罗家坨苗寨都有哪些发展呢?今天,就跟随记者一起来看看。
沼气电线接进屋 煮饭只需20分钟
罗顺华和家人住在鞍子镇罗家坨苗寨一幢木质结构的房屋内,家里有三间约20平米的居室,离村口大约有1公里远。在他家的灶台上摆着电热水壶、沼气锅等现代化居家设备。妻子任云仙告诉记者,家里使用这些设备已经有三年多。
任云仙回忆说,过去家里主要的燃料是木柴。为了到对面山头去砍柴,每天都要步行半个小时左右。“三年前,镇里组织大家修了化粪池,把沼气引进屋,现在就不用烧柴了。”任云仙说,以前生火做饭至少要一个小时,现在用沼气,只需要20分钟,还不用花钱。
除了沼气,电的接入也给罗顺华家带来了乐趣。罗顺华说,几年前家里的照明还主要靠蜡烛和油灯,每次购买都需要步行6、7公里去镇上赶集。而现在,家里都装上了节能灯,还购置了彩电、冰箱等电器。“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
不过,最让罗顺华和任云仙开心的是,家里终于用上了手机。任云仙说,由于女儿从大学起就在杭州,家里人要和她联系总是要专门到镇上去找公用电话。“现在,寨子里装了信号塔,我们用手机就可以和她联系了。”
家里装上太阳能 洗澡不需用电
离罗顺华家约500米的地方,住着饶世华和她的公婆以及两个孩子。由于家里人多,过去烧水靠柴,洗澡总是个问题。
“前年我们把厕所简单翻新了一下,花了三千多块钱装了个太阳能的热水器,现在烧一次水可以洗3个人。”饶世华指着屋顶上一处蓝白色彩的圆柱体说,虽然现在也有电热水器,但毕竟水和电都要分别付费,用太阳能可以节约一大笔开销。
顺着饶世华手指的方向,记者来到了她家的卫生间。记者看到,卫生间的地面都已铺上了地砖,墙面也贴上了瓷砖,一旁有洗手池和莲蓬头,类似于一般的餐馆卫生间。饶世华告诉记者,淋浴用的水都是由专门的管道引出的山泉水。“虽然水流有点小,但比起烧水洗澡的时候还是好多了。”
饶世华说,有了热水器之后,家里的老人洗澡也不怕受凉了。
开办原生态农家乐 年游客过万
离饶世华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名为“糯香阁”的农家乐,院子周围种着李子树,院落整洁得看不到一片树叶。看到有客人来,老板罗兴付高兴得唱起了山歌:“来了客人好欢喜,唱首山歌欢迎你……”
罗兴付告诉来访者,家里做农家乐已经有一年多。“有四间客房,每间4张床。一间房80块钱一晚上。”在罗兴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客房。记者看到,每张床都铺上了床垫、挂上了蚊帐,还有一些简单的盥洗用品。罗兴付说,这些都是按照镇里的要求准备的。“每年要接待好几百人。”
“吃饭是按人头,30块钱一个人,一桌8个人。”罗兴付的妻子补充说,遇上游客多的时候,一天就能赚近千元。“一年下来,光是农家乐的收入就有5、6万。”
据鞍子镇镇长简远成介绍,罗家坨苗寨里像罗兴付家这样的农家乐还有好几家。“总接待能力在200到300人之间,每年游客总量有一万多人,主要是一些自驾游的。”
简远成说,由于连接寨子的道路比较狭窄,目前还无法通行较大的客车,暂时只能满足自驾游。“现在已经有了道路改良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这种状况将得到改善。”
新闻链接: 彭水县鞍子镇罗家坨苗寨
罗家坨特色村寨位于娇阿依发祥地、民歌之乡鞍子镇新式村四组,是重庆市最大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苗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县城52公里,幅员约5平方公里,寨内有农户54户,人口350人,有瓦木结构房屋243间。有耕地1500多亩,森林2500多亩,海拔85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主产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烤烟、油菜等作物。
全寨人住的是青瓦木质房,四合院吊脚楼。原始的生活习俗,火铺、鼎罐、三脚、铁锅、石碓、石磨、石滤等为生活工具。耕牛、糙杷、犁头、拢锄等为生产工具。背桶、背篼、高夹等为运输工具。鼎罐饭、糯糍粑、石磨豆腐、腊肉作为生活佳肴,是苗家人不可缺少的饮食。生产生活均具少数民族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