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海报
一部《致青春》,感动几代人。媒体报道称,和电影中描述的那一代青年不同,也和“五四”时期的青年不同,当下,许多青年人因背负太重的压力而过于“早熟”,以致丧失激情,年纪轻轻即世故老成。
这是一个颇有现实针对性的话题。青春的季节,众多70后、80后感怀过往之时,陡然发现饱满的青春即将逝去,年少的梦想渐行渐远,过去的种种憧憬被一次次证伪,生活变得现实而平庸,诗歌成了过往,吉他上落满灰尘。罗曼蒂克式的情怀、阿甘式的梦想,在高房价的逼迫下,生活的重压下,命薄如纸,吹弹即破。
这是一个时代的阵痛,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理想割裂,是盛世之下个体虚无感的集体镜像,是一两代人绕不过的“苦逼”。享受改革成果的一代人,同时也是在改革中迷失的一代人。相较先辈于赵家良楼上放火、于牛棚里绘制蓝图的激情,他们少了青春的激动。自由率性的洒脱被主流社会的严肃教化,浪漫主义的情怀被处事法则所扼杀,千奇百怪的创意被千篇一律所定格。青年人身上失去了时代的烙印,失去了青春的棱角,变得过早老成,宅而乏味。
激情褪去,梦想渐远。无数的城镇青年把光阴消耗在漫无目的的工作中,无数的农村青年把年华浪费在励志的故事里,无数平常人家的孩子输给了人家的爹却仍痴心不改。为了父母、为了家庭、为了房子、为了国家,却很少想到该为自己,该为梦想做点什么……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怅惘的现实的一个维度。让青年“有梦想、有希望、有奋斗”,这个社会显然还有许多历史和现实欠账。
《致青春》海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逼仄的现实面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毫无施展之地。相反,青春是最大的资源优势,即将逝去的青春是最成熟的青春,拥有最光彩的梦想成色。放眼中国,激情追梦,奋发有为的青年人甚多。在商界,李想等人构建的80后商业帝国,让多少年轻人激情澎湃;在文学界,郭敬明、“当年明月”等人锋芒直逼海内大师,在政界,70后年轻的省部级官员昭示着青年一代正逐步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
外部环境的挤压,考验的是种子般夹缝生存、立根参天的倔强和毅力,勇气与坚韧。“孤帆济沧海”,靠的是百折不回、劈波斩浪的拼搏和奋斗。只要常保激情,恒持梦想,一切不利都阻挡不住追梦者的步伐,一切冷酷都消解不了青年人的浪漫和激情。
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要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敢”对应的是激情和自信,“勇”对应的是勇气和决心,“勤”对应的是勤奋和坚韧。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学生的经世济用,大学生陈晨的勇攀高峰,或者都可以视作当代青年人应秉持的人生态度的某种具体结构。
百余年前,梁启超先生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故日新。可见,致青春,即致梦想、致情怀。致梦想,就是怀揣一梦,激情以对,竭力成全,恒不言弃;致情怀,就是秉持独立人格、青春个性、大胆创意。闲来也可去郊野写点小诗、去采点野花、唱一个通宵的歌,或是弹一下午的吉他,只为怀念并憧憬这稍纵即逝的青春。 李思辉 原题:莫道现实逼仄青春有梦方希望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