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安置区,一位灾民将自家做的好吃的菜舀给消防官兵。
宝兴县红军广场安置区公共食堂,“灾区人民感谢您”的纸牌挂在打饭窗口上。
荥经县,众多村民来到路上为前往芦山的抢险队员、消防官兵、媒体记者送热水。
宝兴中学安置点医疗站,医生正在为被飞石击伤右眼的本报记者崔力清理伤口。
4天来,无网,无电,无时间。今天,因为早出早完,终于有空整理出这组照片,写下这段文字,记录下我们走进灾区的一路行程和一路感动。
这几张照片,是我今天从众多照片中挑出的。从荥经到芦山,从灵关进宝兴,走进震区采访的这几天,这些照片上的主人公,不时在我脑海里闪现。
他们,都是灾区的一个个普通人。他们的身后,就是他们被震得有些破损甚至已经垮塌的家。
在荥经县堵车时,窗外几十个村民怀抱着各式各样的暖水瓶,一辆车接着一辆车,用浓重的乡音挨个说着几乎同样的话——“师傅,喝点热水吧,进去就没了。”
当我们徒步由芦山挺进孤岛宝兴时,几十公里的道路两边,没多长距离就会有几个大娘或者大姐,拿着馒头、端着稀饭递到面前。哦,还有煮好的鸡蛋和超好吃的咸菜。如果遇上北方来的救援者,他们甚至准备好了柴火,煮出一大碗热腾腾的鸡蛋面。而灾区的孩子们,则会抱着好几瓶矿泉水,小声说句“叔叔,喝水”,然后怯生生地递给你,再敬个礼。
其实我知道,交通中断,他们同样面临着食物、饮水短缺的困难。
在宝兴,第一次到安置点吃饭时,由于去晚了,菜已不多。一位婆婆不由分说地将自己碗里的肉片擀到我的碗里:“小伙子,放心,我没吃过,你们辛苦,多吃点。”
还是在宝兴,我被飞石砸中右眼,眼镜也被砸坏。由于停电,眼镜店无法配镜,一位阿姨两次跑回家,替我拿出她的眼镜,并最终把那副我认为“合适些”的递给我说:“拿去。”“多少钱?”面对我的询问,阿姨回答:“不要钱,只要你们平安就好!”
一路走来,那一个个显得有些脏兮兮的茶杯和干瘪的馒头,那一声声“小伙子,注意安全”的叮嘱,像一个个威力巨大的催泪弹,让我泪流满面,也予我一种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有了光着脑袋,冒着落石,穿越生死的勇气和决心。
几天来,不断有“灾区人民感谢您”的条幅、纸板映入眼帘,有单位做的,也有个人手写的。其实,在我心里,这句话已改成了“感谢您,灾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