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
重庆市直辖之初,包括黔江区、武隆县、彭水县、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在内的渝东南地区,一直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
从2000年起,武隆县开始举全县之力发展旅游,渝东南各区县纷纷效仿,将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如今,渝东南旅游,已成为重庆旅游界当之无愧的后起之秀。
然而,近日记者调查发现,景区同质、营销乏力,正成为阻碍渝东南旅游进一步做大的拦路石。
洼地大突围
东邻张家界、南连凤凰古镇和梵净山、西靠重庆主城、北接长江三峡……在众多世界级旅游景区的合围之下,渝东南曾被旅游界认为是一块“洼地”。
但在2011年,渝东南改变了世人对它的印象。
是年7月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武隆喀斯特旅游区、酉阳桃花源景区先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至此,全市5个5A级景区中渝东南占有2个。
此外,石柱大黄水景区、秀山洪安古镇、黔江小南海景区3个区县景区,也明确提出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同时,大仙女山片区旅游建设,也被提上决策议程。
“精品景区的建设打造,仿佛为渝东南旅游发展安装了一个引擎,发展速度远超想象。这个引擎就是武隆。”2007年,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赵小鲁曾为渝东南片区旅游发展作远景规划。当时他提出,到2020年,整个片区可实现旅游总收入113.77亿元。而现在,这个目标提前7年便已完成了。
“仅武隆一个县,2012年全年便实现了旅游总收入81.01亿元。”用赵小鲁的话说,渝东南旅游的崛起,已势不可挡,“渝东南旅游,已成为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
同质化陷阱
由于渝东南各区县皆地处武陵山区,自然风貌都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而民俗风情也以土家、苗族为主,在你追我赶的旅游发展热潮中,景区“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酉阳的龚滩、龙潭古镇,黔江的濯水古镇,石柱西沱古镇,秀山的洪安、石堤古镇……仅仅是古镇,渝东南片区便有大大小小不下20个。
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渝东南地区的新增旅游资源单体1780个。在新开发的自然资源单体中,峡谷、溶洞两类资源占了7成以上;而在新挖掘的人文资源中,苗族土家族风情、古镇两类资源更是占到了8成。
“一些区县发展旅游的思路并不清晰,一味的‘大手笔’模仿。硬件建设速度很快,而文化内涵挖掘并没有跟上。”赵小鲁认为,渝东南旅游存在的致命问题是,“发展观光游特色不够,休闲游内涵不足。”
武隆从2000年左右便开始大手笔发展旅游,而酉阳、彭水等都是从2007年之后才开始挖掘旅游资源。在资源趋同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要造一个景区,最便捷的途径,便是对成功案例的模仿和复制。
还缺“大营销”
黔江的“峡江之城”、武隆的“印象武隆”、酉阳的“世外桃源”、石柱的“林海消夏”……各大区县的旅游营销广告随处可见,但记者鲜见有“渝东南旅游”整体宣传推广。
赵小鲁认为,各区县应该细分市场,针对主城及周边市场,可以独自营销;而面对全国市场,最好还是整体打包营销。“如同神秘湘西、醉美贵州之类的,渝东南也需要一个整体‘概念’。”赵小鲁说。
“打包营销不仅能节约区县的营销成本,而且还有利于改善各自为战的现状,在路线设计和景区打造方面实现互利互补。”某区县旅游局内部人士透露,就“整体营销”一事,渝东南各区县已磋商多次,但最终都因“分摊费用”、“推广重点”等问题无法谈妥而搁浅。
在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看来,要搞好渝东南旅游业,还要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旅游盈利潜力,绝不是来自于门票,而主要来自食、住、娱、购等消费项目。”罗兹柏认为,一个简单的道理,国外很多景区并不收门票,但其收入却比渝东南的景区要多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