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3年前,重庆市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镇长潭村、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启动以避暑纳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试点,而今这两个昔日的贫困村(社区)双双“变身”为“生态水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3年来,重庆市将170个高山贫困村打造成避暑纳凉接待点,参与接待农户达9554户;今年7-10月接待游客近556万人次,旅游收入17.7亿元。
乡村旅游,已成为重庆市前景灿烂的扶贫新产业。
天时地利催生新产业
去年,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曾编著《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上面列举了各种农产品的成本收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为33.77%,生猪规模养殖平均利润率为11.97%,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乡村旅游的平均利润率达70%以上。
“这是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市扶贫办产业处有关负责人坦言。
另一方面,2010年重庆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开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全面转变,休闲旅游渐成趋势。
据调查,重庆市“两翼”地区有1600多个贫困村,其中600多个地处海拔800米以上,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而重庆夏季炎热,每年上百万人选择外出避暑,生态优势与刚性需求两相结合,促成了重庆市以避暑纳凉为切入点,发展乡村旅游。
贫困农户吃上旅游饭
记者近日在酉阳毛坝乡毛坝村农家书屋看见,三五成群的村民都在读书,或了解客房服务知识,或学习烹饪技巧。乡长彭蛟告诉记者,过去村民种地,操心的是自家事;现在从事旅游业,关心的是如何围绕游客需求来赚钱,这就需要他们学习,转变思想观念。
农民思想观念在悄悄发生转变,新农村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贫困村,90%的农房和室内设施焕然一新,初步实现了人畜分离、人污分离。
市扶贫办为重庆市发展乡村旅游设计的路径是,以贫困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山乡,最终实现片区开发。从目前情况看,这一趋势已逐渐显现:据对涪陵区武陵山乡武陵山村、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酉阳县后溪镇长潭村等地的抽样调查,乡村旅游项目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4%、32%和63%。本村的土鸡、蔬菜一销而空,不少农户只能从邻村收购,价格水涨船高,推动了周边种养户的收入也大幅提高。
在丰都县江池镇横梁村和忠县石子乡杨兴村,企业也兴致勃勃地介入乡村旅游。村民把土地、林地折算成股份流转给企业,每股为1万元,其中耕地每亩1万元,林地每两亩1万元,由企业统一修旅游设施,收入按比例分成,村民坐享其成。
各方资源亟待整合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些问题亦浮出水面。
有关部门之间如何协作?下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必然牵扯到治安、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电力水力保障等问题。此外还有挖掘当地文化、修建登山步道等健身设施等需求,这些都亟待各部门的合作。“希望由市政府牵头,各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共同为这个扶贫产业服好务,扶持其做大。”市扶贫办产业处负责人建议。
记者跟踪采访乡村旅游近3年,发现不少地方存在着农家乐点多面广、小打小闹、缺少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通病,这是资源亟待整合的另一个表现。乡村旅游的接待户多为贫困户,资金缺乏,因此需要统一做好规划,整合包括交通、水利、扶贫、建委等方面资金,尽力给予扶持。
此外,乡村旅游该如何突出特色?该负责人指出,不少乡村把农民集中在一起,家家户户的房屋统一样式,过于模仿城市而失掉了乡村特色。下一步,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当推行“三不一要”标准,即不学城市、不仿古、不仿西,要突出自身特色,在农房周围设置瓜棚、果棚、栅栏等,尽量回归乡村旅游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