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高宇帮助孩子读书学习。
他们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在澳洲留学的大学生;他们是一群连自己都觉得很“菜”的“新手老师”;他们中大部分是在城市长大的“80后”、“90后”。上周,他们带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支教的爱心,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联合乡中心校——
12月17日上午,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高宇在寝室收拾东西时,一张手绘画从背包里掉落下来。画面中,三只卡通版的章鱼正在蔚蓝色的海水里尽情遨游。
“高老师,这三只章鱼里,有一只代表你,另外一只是陈雅韵老师,还有这只小一点的,是我。我们是一家人。”看着画面,就仿佛看见远在彭水联合乡中心校的五年级(1)班学生陈小新又在指着自己的“作品”得意地向她介绍,高宇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温暖。
12月10日到15日,由澳大利亚重庆同乡会发起的“小火柴”公益助学活动招募了9名志愿者。他们走进彭水联合乡中心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短短一周过去了,这群志愿者发现,当他们给山里的孩子送去新奇的知识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山里娃的质朴和纯真也让他们收获了一种温暖和感动。
首登讲台,准备一月的教案推倒重做
来自南京的锋竹沁,今年24岁,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读研究生。11月,在网上成功申请成为“小火柴”支教团队成员之一,她十分兴奋。因为此前没有参加过支教活动,她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来准备教案。
根据学校的安排,锋竹沁按照自己的特长,教1—3年级绘画。10日上午,当首次走上讲台时,锋竹沁觉得很紧张。不过,第一堂课下来,她便发现,最大的困难还不只是心里紧张。
因为联合乡中心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平时无法给学生开美术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美术功底几乎是空白。锋竹沁原本打算先教学生一些基础的画法,然后就可以教构图和设计。然而,当台下的学生们拿着白纸不知从何下笔时,锋竹沁不禁茫然了。
晚上,志愿者们围坐在办公室,交流第一天的心得。锋竹沁发现,“出师不利”的还不只她一个。其他志愿者也说,看来,不把自己的教案全部修改一遍,完全没办法把剩下的课上下去。
“山里的孩子有足够的天分和勤奋”
志愿者们制订的课表中,主要是根据各自所学的专业或是自身特长,安排有绘画、旅游景点介绍、地球科普、舞蹈、音乐、篮球、基础电学、身体构造和卫生常识、历史故事等。
两三天过后,志愿者们发现,这些新奇的课程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当他们走进教室时,孩子们都是以欢呼雀跃来表达欢喜的心情。来自四川大学的张伊伊既教音乐又教舞蹈,成了最受全校学生欢迎的老师。课间操期间,张伊伊教学生们跳兔子舞和恰恰,虽然是第一次看到,但有的孩子却能跟着音乐的节奏学得有模有样。
“学校音、体、美的专业教师太少了,这些志愿者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一年级(1)班班主任吴家绪已经在学校任教9年,她说,还从来没看过孩子们这么高兴过。这几年来,由于地处偏远,学校留不住专业的音乐、美术、舞蹈教师。
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留学的志愿者陈雅韵发现,虽然山里的孩子由于条件的局限,底子普遍较差,但他们的天分并不差。当她在班上教孩子们画画时,他们画的喜羊羊和灰太狼栩栩如生。三年级(1)班的冯宇航,围绕“十年后的自己”主题,画了一只大鸟衔着一支玫瑰花,交给还在鸟窝里的小鸟。“长大后,我也要像你们一样,将爱心传递给下一代。”虽然才十岁,冯宇航的这番话却让人觉得他已经是个“小大人”。
“会到更艰苦更有需要的学校去支教”
对快乐而充实的日子而言,短短的一周实在太短暂。15日一早,志愿者黄良杰在住的屋子里才打开门,便有几个学生冲进来抱着他,大声喊着:“黄老师,你不要走。”
中午放学后,孩子们团团围住张伊伊,摸着她的两条小辫子,七嘴八舌地问:“张老师,你们走了以后还会回来吗?”
在篮球场上,志愿者刘坤正在和十几个学生打篮球,一招一式中,学生们有的已经学会了他教的三步上篮。操场上的画展,展示的是全校学生五天来学习绘画的成果。
志愿者胡甦是这次支教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明年即将毕业参加工作的他,希望继续成为“小火柴”助学团队的一员。“我们都说好了,如果有机会,肯定还会再回去看看。或者,今后到更艰苦更有需要的学校去支教。”
总结第一次支教,志愿者们还是感触颇深。来自山东的王畅和刘坤是搭档,已经是大男孩的他们,觉得在如何和这群小学生们沟通、让他们打开心扉上,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锋竹沁和陈雅韵则说,如果没有这次支教,没有这么近地走进山里的孩子,就不会知道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幸福。
“小火柴”公益助学活动负责人、来自澳洲重庆同乡会的移民律师伍明秋表示,“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后,“小火柴”公益助学活动会继续招募志愿者,为西部地区和重庆更多需要帮助的山区孩子送去关怀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