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可口的午餐让孩子们开心不已。
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并在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从当年秋季起,重庆市在黔江、城口、酉阳、彭水等12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县(自治县),启动了试点工程,并结合此前启动的蛋奶计划、爱心午餐等学生营养促进工程一并实施。
一年多时间过去,落实得如何?3元钱膳食补助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其他非试点区县又是如何保证学生营养的?
走马乡保兴小学
学生反映:“学校的伙食比家里好多了,有肉,有菜,米饭管饱”;一个学期下来,学校周边的3家零食店关了两家
12月11日上午10点过,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走马乡保兴小学校园里书声朗朗,紧挨教室的小伙房里,冒出袅袅炊烟。
洗菜、切菜、淘米、煮饭,村民肖大翠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
她是学校特聘的“厨师”,家就住在附近。
“要准备全校100多名师生的饭菜还是要很费点工夫,我每天早上6点就得起床,7点就必须赶到学校。”肖大翠说,要让师生们都满意,不仅厨艺要过得去,手脚还得麻利点。
学校负责人余先贵带着记者走进利用闲置校舍专门开辟出的一间“储藏室”。房间里,既有米、油、木耳、香菇、鸡蛋等干货,也有刚买的蔬菜,用冰箱冷藏的排骨、肉类。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冰箱里还保留着每天的食物留样;墙上挂着的本子上,记录着每天的食品入库和出库情况,厨房需要的干货全部是由指定的商贸公司进行配送。
小伙房面积不大,约20平方米,但肖大翠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小伙房外面有一排自来水龙头,旁边放着洗洁精,学生饭前必须洗手,饭后自己把碗洗干净。
余先贵说,小伙房是今年暑假的时候改建的,秋季开学才投入使用。在这之前,学校将每天3元的膳食补助用于给学生分发牛奶和面包。大部分学生由于中午没有饭吃,学校旁边的3家零食店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对象,生意火爆。
这个学期,由于有了专门的“食堂”和“厨师”,全校7名老师、1名学校保安和97名学生再也不用为午饭发愁了。每天的午餐都至少有15斤肉,牛肉、鸡肉、猪肉、排骨等换着花样上,每顿至少有两个菜。
“学校的伙食比家里好多了,有肉,有菜,米饭管饱。”一年级的楚技卫说,这个学期以来,他和班上的同学光顾零食店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前段时间,有两家零食店实在无利可赚,不得不关了门。
保家镇中心校
分饭是门“技术活”——109名老师每天中午要为2500多名学生分饭,每分一次不能超过5秒,分完后还要既不浪费,也能吃饱
12月12日中午12点,当记者来到彭水保家镇中心校时,学生们还在上课。因为有些学生路途遥远,实行冬季作息时间后,学校每天早上9点才开始上第一节课,中午12点50才能下课吃午饭。
12点10分,6名工人开始陆续将厨房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担到30个班级教室门口。这天中午,吃的是回锅肉和土豆丝。
这两年,由于保家镇新建工业园区,全镇人口剧增,原来的1万多常住人口现在变成了3万多。保家镇中心校作为镇上仅有的1所小学,学生数量也从原来的1000多人增加到2500多人,成了全县乡镇学校中人数最多的。由于校舍不足,每个班级七八十人的“大班额”现象十分普遍。
今年秋季开学后,由于学校的小伙房投用,全校109名教师每天中午新增了一项工作:为学生们分饭。老师们每天中午交5元钱,伙食搭在负责分饭的班上,为学生们分完饭后,自己才能吃饭。
下午1点50开始上课,中午仅有的1个小时休息时间里,吃饭就得花去至少半小时。久而久之,老师们对分饭这门“技术”也掌握了一些技巧。“一个班80个人,每名学生打饭、打菜花的时间不能超过5秒。”三年级(2)班科任教师何怡说,分饭也是门“技术活”,分时得手腕关节用力,分完后才能手腕不酸,还要根据平时对学生食量的了解来掌握分量,既不浪费,也保证让他们吃饱。
营养改善计划在让家长舒心、学生高兴的同时,也给保家镇中心校出了一道大难题。学校校长冉开民说,因为学生数量庞大,学校专门聘请的厨师、负责送饭和洗碗的工人就有19个,一个月工资2000元,一年按9个月计算(除去寒暑假),光给工人开工资就得至少34.2万元。此外,学校平均每天每名学生得消费至少一角钱的水电费、五角钱的柴油灶费,一年按200天来算,也得花费30万元。还要配套购买餐盘、消毒柜等设施。而这些开支都得由学校用公用经费来解决。
正因为无法承担这笔巨大的附加费用,在保证让学生享受到国家每天3元的膳食补助的基础上,学校每天向学生收取2元伙食费。“许多不了解国家政策的家长对此很有意见。而实际上,要把国家补贴的3元钱做成食物送进学生的嘴里,附加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冉开民说,这还是次要的,他最担心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对一个农村学校来说,食品安全监管显得格外重要。”
联合乡中心校
食堂还没建好,学生们每天中午不得不在校门口的小卖部或游摊前找食物填饱肚子
12月13日中午12点半,当记者来到彭水县联合乡中心校时,学生们的午餐又是另外一番情形。
校门左侧的一片工地上,塔吊机和挖土机正在作业。这里正在建学生食堂和寄宿制宿舍。预计明年秋季开学才能投入使用。正因为学校食堂还没建起来,全校700多名学生,离家近的中午回家吃饭,大部分午餐只有“打游击”。
随着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一群群来到校门口的小卖部和一字排开的游摊前。小卖部出售的一碗米饭加几片洋芋,价钱是2元一份。游摊上的内容要丰富一些,但都不是主食,有凉面、米糕、酸辣粉、煎饼、麻辣串等。
二年级的窦东成手里攒着妈妈早上上学时给的五毛钱,在这排游摊面前来回走了几趟,几次将口水咽回喉咙里。五毛钱能买的东西没有多少选择,最后,他在一个婆婆的背篼里挑选了两个米糕。
四年级的何兰兰口袋里有3元钱,她花两元钱挑了4串麻辣烫,再花1元钱喝了一盒饮料。“女孩子嘛,中午少吃一点没关系,晚上回去吃饱点就是了。”
看着孩子们每天这样解决午餐,学校校长李健也急在心里。“我期盼着食堂尽快完工,这样,全校学生就可以吃上放心的热饭菜了。”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惠及千万学生的民生工程,但在一开始推进的过程中,却发现全国许多农村学校都没有食堂,甚至连小伙房也没有。”彭水县教委财务审计科科长田茂东说,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彭水县学校的这一“短板”,在渝东南片区也算是比较突出的。
据他介绍,今年初,中央为全国试点区县拨付食堂改造专项经费,彭水获得2165万元的资助。今年以来,全县165所各类校点中,已经有159所都修建了食堂或小伙房,预计到明年秋季开学,全区所有学校都将建起简易食堂或小伙房,中心校以上的学校,还将配备营养师。